没有理想“City walk”,只有日常“City work”? 专家呼吁劳动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 发布时间:2023-12-07 17:17

摘要: “City walk”的浪漫不是谁都能拥有,但“City work”的苦涩职场人大都能感同身受。

无论是在地铁公交上,还是在演唱会摇臂呐喊的人群里,总能看到这样的身影:打开手机热点、掏出电脑开始就地办公的职场人。生性乐观的他们还为此创造了一个与“City walk”一词之差的新词汇——“City work”。前者指随心所欲地城市漫步,后者指随时随地在城市各个角落工作。对于该现象,劳动法律专家呼吁,劳动管理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保障劳动者休息权。


72%的受访者经历过“City work”


在申工社一篇有关“City work”的推文中,许多职场人表示“狠狠地共情了”,纷纷在评论区晒出了自己的“City work”。网友“北极贝”表示,“双休日出门必带工作电脑。”网友“人间一趟滴瓶子”回忆说,“我曾带着电脑去看演唱会,在现场远程盯着公司直播。”


与此同时,申工社也在该篇推送中设置了有关“City work”的线上调查。调查共有1380人参与。从调查中可以看出,72%的受访者有过“City work”经历,即有过下班后仍需工作的经历,只有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工作生活界限分明,互不干扰”。


而在“你如何看待City work现象?”这一选项中,4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工作和生活应该要有边界感;不过,也有47%的受访者理解这一现象,表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还有10%的受访者认为,随时随地“City work”办公,还是得注意安全第一。


“City work”让工作和生活没有边界感


有人戏称:“City walk是生活,City work是生存”。网友“QQ”的留言,说出了许多职场人的心声:“现在微信和QQ已经完全没有边界感了,以为我拿着手机在看视频,其实我一直在回复信息。”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感受到,职场人“City work”现象确实不在少数。陈女士从事了2年的新媒体工作,她向记者吐槽说:“每个周日都安排我值班,我已经很久没过上一个完整的周末,上个厕所都得带手机,生怕错过重要消息。”她还表示,自己的丈夫也多次因为此事和她闹不愉快。


无独有偶,从事工程设计的张先生也表示,他有一次正带着家人外出旅行,却临时接到公司通知,要求他紧急处理一个项目,“我不得不中断旅行,在山脚下找个座位坐下,打开电脑修改设计图。”张先生说,那次旅途,自己没有爬成山,妻子和孩子很扫兴,大家的心情也很郁闷。


专家出招:


劳动管理制度应更人性化


摆脱负面情绪有良方


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职场人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发模糊,劳动者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西陆律师表示,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工具工作正变得习以为常。尤其是销售、服务类的行业,该情况更为显著——劳动者存在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反馈的需要。因此,他认为,新形态下的劳动管理制度应该主动适应全新的工作模式,采取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工作时间可以采取更为弹性的方式,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此外,杨西陆还指出,工会在集体协商的过程中,针对有可能出现“隐形加班”的行业,可以根据该行业的性质和具体情况,与用人单位商定劳动定额,写入集体合同。


中国心理疏导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心理专家刘晏华坦言,如果职场人在下班时间经常“City Work”,就会导致其确定性减弱,不确定性增强,进而引发职场人产生焦虑乃至愤怒等负面情绪反应。对此,刘晏华建议,可以通过深呼吸、闻一些好闻的味道作用于大脑的杏仁核脑区,快速缓解负面情绪。刘晏华说,从长远来说,职场人在不得不面对“City work”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强自身确定感和掌控感来缓解负面情绪。“预期高于实际,会加重我们的焦虑感和愤怒值。因此,我们首先要降低对边界感的预期。其次,若下班后接到非紧急任务,可以给对方延迟满足,即‘缓一缓再做’。在一张一弛中为自己争取可掌控的空间。”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年轻人日益青睐市民夜校、社区食堂...

00后小伙被领导辱骂起诉获赔10...

职场人的AB面,你会选择哪一面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