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国防科研领域的“无名者”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金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4-01-31 17:50

摘要: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金涛。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国家在各个领域都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我国却仍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对于相关高科技产品,国外对我国一向采取严格禁运、技术封锁的政策。刘金涛所研究的有机氟材料就属于典型的“卡脖子”领域。面对国家需要,他没有犹豫,在海外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国,开始了他多年如一日的科研报国之路。


攻克国防关键技术


回国之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后简称:有机所)承担了研制一种国家急需的耐高温润滑材料的科研任务。该材料性能要求极高,研发难度大且具有危险性,研究初期曾发生过严重的爆燃事故。刘金涛在关键时刻担起了研发负责人的重担。他带领项目组成员日夜奋战,最终成功研制出性能全面达到指标的合格产品,解决了国家发展的急需,同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


刘金涛回忆,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没有多考虑,觉得既然国家急需那就努力去做。开展后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包括缺少必要的研究条件、反应发生爆炸、研究过程中有人员受伤和流失等。“航天装备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极其苛刻,我们前后试验了数百种工艺条件和配方,产品性能总是与指标有些许的偏差,有几次指标都达到了,看似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在用户试验时又出现了各种使用问题,不得不重新开始。”就这样,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才做出合格的产品。


回顾当年的研究历程,刘金涛说该材料成功研发,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坚持。“研究工作没有论文产出,过程中不仅要忍受一次次失败的煎熬,还要时刻承受着巨大压力,因为如果失败会对相关装备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他说,做科研的人必须要有不甘失败的精神。


为国家建设甘坐“冷板凳”


在青年时期,刘金涛就展现出他在化学方面的潜力与热情。1987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2年在有机所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他前往美国继续深造。


回国初期,正值青春年华的刘金涛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潜心学术研究,还是为国家建设服务。前者研究成果可以及时发表,容易成名成家;而后者用于尖端科技领域的先进材料性能要求高、制造工艺复杂,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快则三五年,慢则需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不能公开,研究人员需要有长期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刘金涛选择了后者。他说,受到自己的导师——我国有机氟化学的主要奠基人黄维垣院士的影响。在曾经中美关系紧张之际,美方设法阻碍科研留学生回国,黄维垣冲破重重阻力回祖国。肩负着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刘金涛做出了相同选择。他说,“维护国家安全绝不能在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必须立足自主开发。”


漫漫研究路上,刘金涛完成上述高温润滑材料的研制任务后,继续在有机氟材料领域的探索,带领团队转向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含氟航空材料以及推进剂材料研究。


科研初心传承给下一代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研究团队负责人,刘金涛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目前他已培养了30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分散在全国各个行业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与此同时,他在科研工作中毫不保留地向团队成员传授技能,不断传承和发扬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


刘金涛说,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是从导师身上传承过来的,“黄老师和蔼可亲,对学生总是以引导鼓励为主,从不限制我们的研究兴趣。”刘金涛在带教过程中也不给学生框定课题,而是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让他们大胆探索,再加以指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他的学生都很出色,已成为科研、教育、经营管理等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


如今临近职业生涯的终点,回顾自己的科研人生,刘金涛坚定地表示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我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国家宝贵的科研资源都用在了国家急需的材料开发上。相比名利,我觉得心灵的安宁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怀岐黄仁心,护百姓健康——记上海...

甘做国防科研领域的“无名者” ...

匠心“猫王” 做全能型云网专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