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下班后的年轻人开始搞第二事业了”的话题频登社交平台热搜。记者采访发现,除了本职工作外,不少职场人在上班8小时后开上了网约车,或者做自媒体、去店铺兼职,有些人为了增加收入,有些人更多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在8小时外找到自身价值。那么,做兼职搞副业是否容易引发争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如何规避?记者采访了法律界和人力资源领域相关人士。
职场流行兼职搞副业
下班后,40多岁的张先生并不急着回家,而是打开手机滴滴平台开始接单。从去年开始,这位民营企业驾驶员给自己找了一份增加收入的“第二职业”,“每天下班后从6点开到10点,双休日再加上一天班,每个月大概能增加三四千元收入,自己的零花钱就来了。”
张先生告诉记者,这两年他所在的企业效益不太好,收入也从原本的8000左右下降到5000多,“家里还欠着一屁股房贷,虽然妻子收入还不错,能帮着承担部分房贷,但作为一个男人,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撑起这个家。眼下网约车越来越难开,但是牺牲些休息时间,还是能赚点外快的。”
无独有偶,建筑设计师老刘下班后也做起了第二副业。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整体不景气,老刘所在企业接到的项目日渐减少,“几年前每个月起码有四五个新项目,现在有时候一个月都接不到一个项目。”随着项目减少,老刘的收入比前几年下降了三四成,有些项目奖金甚至拖了几年都没有兑现。为了贴补家用,老刘接了几个其他设计公司的项目,“都是做设计这行,同行都认可我们的技术,开出的项目奖金也比我们公司高,最多占用些业余时间,辛苦点,收入高。”说到这儿,老刘话音一转,“虽说外面接项目收入高,但都是口头承诺,也没签啥合同,这不,去年帮朋友做的一个项目,到现在还没结算奖金,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记者看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兼职话题的讨论度颇高。其中,为了提高收入、提升兴趣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到的频率较多。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也显示,2022年有59.1%的白领在搞副业,占比大幅高于2021年的32.1%。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调查显示:很多网友认为,下班时间是自己的,当然可以搞副业,但前提是不影响到主业和其他同事。
专家认为,在当前职场环境下,岗位的安全系数在下降,但很多人缺乏对职业的风控意识,所以会出现很长的职业空档期。副业这一就业形态就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产物,不仅能为就业提供更多可能性,如果全职岗位遇到发展瓶颈,还可以随时将副业转成全职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