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郭强指导焊接。受访对象供图
在浩瀚的洋面上,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蜿蜒,而在我们看不见的海底,还铺展着水下“长龙”沉管隧道。面对国外技术封锁的挑战,这个超级工程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展现了自主攻关的成果。在工程的最后阶段,200余名高水平焊接工人在海底30米深处的最终接头内,对关键性的合龙钢接头进行焊接,为港珠澳大桥的全线合龙画上“点睛”之笔。
这关键的一笔是如何造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专访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桥梁项目焊接工艺主管郭强,他基于一线焊接技术经验,讲述了自己如何带领团队,通过岗位创新解决沉管隧道合龙的最后一道关卡的关键焊接技术。
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
被英媒《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三地连接线及口岸。其中,主体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桥梁、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隧道和桥梁的东西人工岛。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含28节直线段沉管和5节曲线段沉管。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是决定大桥成败的重要工程,施工方采用了创新的“沉管隧道整体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技术”,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而最终接头的焊接合龙是完成沉管隧道最终贯通的重要环节。
郭强回忆道,这个项目是他经历过的最难的项目。最终接头安装前后,他们这一支200余名的焊接队伍从江苏南通赶赴大屿山旁的东人工岛,完成了深海30米下艰巨的连续焊接任务,打通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最后一道脉络。
狭窄空间内的“水火大战”
郭强回忆,在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内的焊接现场,作业空间狭小,焊接的火花在烟尘中飞舞,切割打磨声呲呲作响。从E30沉管的安全门进入,管节的钢封门中间开了一个高约1.5米、宽约0.6米的小门。越过小门就进入了沉管与最终接头的结合舱。这个高约9米、宽约4米的狭窄空间,就是这个英雄团队打磨、切割、装配、焊接的施工现场。空间密闭拥挤、施工环境极差的条件下,焊接时周边温度甚至高达150℃,焊工们个个汗流浃背,每个人都准备了2升的水杯,时不时补充水分。
不仅如此,郭强还说到,刚进入最终接头与两侧沉管结合舱时,舱内都是未完全排尽的水,沉管端壁长满了贝壳、海草等海洋生物,伴有阵阵刺鼻气味。舱内大部分水都被他们用水泵排出,而另一部分排不到的,大家伙就用水瓢舀出,再用水桶拎出施工区域。而沉管壁上的海洋生物,则是用铲子艰难的刮去。
“在焊接中,最难的是仰斜焊,焊接时熔化的金属很难控制,虽然防护到位,1000多度的铁水,掉下来隔着厚厚的手套也不好受。”郭强介绍,焊接中实际工作环境非常苛刻艰苦,但谁都没有叫苦喊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国家重大工程,怀揣着无上的荣誉感艰难前行。
与时间赛跑,26天内完成焊接壮举
郭强告诉记者,整个焊接工程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焊接的钢制连接板有492套、130多吨。仅焊接所需的焊丝就重达20吨,整圈焊缝的总长度达到2400多米,其中关键焊缝需要重复焊接30次。然而,在如此大的工作量下,他们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郭强说,临时止水环境能够提供的安全期限只有30天,必须越快越好,大家必须争分夺秒抢时间。也是因为如此,一次进入作业的工人要尽可能多。狭小的作业舱内,同时容纳的人数将近百人。他还说,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他们在来到项目现场前,就提前在南通基地建立了一个1:1还原的作业模型空间进行充分演练,“团队预先模拟可能出现的状况,并制定应对策略,以应对深海之下的突发状况。”郭强说道,这种演练使大家作业的配合默契程度大幅提升,为他们缩减作业时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最终,200多名焊接人员24小时多班轮换连续作业,经过26天的连续奋战,最终接头的最后一道焊缝终于顺利焊接完成,所有焊缝均经探伤验收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