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仕英分别前往了沈阳、乌鲁木齐两地参加2024年民航劳模大讲堂巡讲活动,分享了她个人的成长和奋斗故事。
2007年入行至今,刘仕英从青涩的普通乘务员到独当一面的客舱经理、高级空中服务专家,参与了多个重大任务航班保障任务,更见证了一部部现实版的“万里归途”。17年来,刘仕英始终将“以安全为根,以服务为魂,传承匠心,劳模引领,用行动筑起空中的美丽桥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担当使命于蓝天之上,让党徽生辉于万米机舱。
经历现实版“万里归途”
怀揣着蓝天梦,2007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刘仕英,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去公检法系统任职,而是通过社会招聘来到了东航。走上空乘岗位后,刘仕英在一次次飞行中意识到,自己选择的工作,决不局限于“穿着漂亮制服,飞翔云端之上,去看世界精彩”,也并非只在机舱中做好送水送饭这些事就可以“万事大吉”,而是需要学习掌握大量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应急程序、机上急救、野外生存、服务技能、化妆礼仪,需要日复一日承受不一样的作息、日夜颠倒的时差……刘仕英说,正是在东航客舱的学习与锤炼,让她把对蓝天事业的初心,融入对每一个日常航班的精心服务与特殊任务之中。
时隔13年,刘仕英至今仍然记得2011年的一次紧急撤侨任务。当年正值小年夜,她结束晚备份,正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之时,突然接到了任务——“赶紧回来,准备去埃及!”刘仕英立刻掉转车头,折回东航客舱部,带领一套经验丰富的精英凌燕组执行首批撤侨航班,把滞留埃及的同胞们接回中国。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刘仕英深知,在当地的动荡局势中,挂着中国航司航徽的飞机、温暖的东航客舱,就是万里之外祖国的象征,就是同胞们回家期望的寄托。在开罗机场,刘仕英听到了远处的枪声和喧嚣,心不由地悬了起来,“到了航班起飞的时间只来了几个人,”刘仕英说,“为了能带更多中国人回家,我们在原地等了7个小时,最终这趟航班运送了279 名旅客返回祖国。”经过 9 个多小时的飞行,2011年大年初一的10时40分,飞机终于安全落地。同胞们难掩兴奋之情,在客舱里鼓起了掌,以此表达他们对刘仕英带领的凌燕组全体成员真诚的感谢。
接过劳模前辈手中的接力棒
作为东航客舱的党员和劳模导师,2023年末,刘仕英从全国劳模李文丽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李文丽空中服务创新工作室新的领衔人。在刘仕英的导师李文丽心中,她不仅综合能力强,而且能与年轻伙伴们打成一片,充满亲和力。带着李文丽的殷殷嘱托和深深祝福,刘仕英挑起了带教、培养后备专业人才梯队,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发新服务产品等重担。并常常在思考,自己能够教授些什么,年轻的伙伴们想学到些什么经验和技巧?
在她看来,细微之处体现用“心”服务,一名合格的空乘,要用体贴的举动、暖心的服务给予旅客最温暖的守护。“细微的服务是我最为侧重的工作重点,包括我过去几年内执行的很多重要保障航班,都离不开日常的积累与沉淀。我会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采用开拓性的创新思维在航班生产中推陈出新,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来解决问题,为旅客排忧解难。”刘仕英说。
在带教之余,刘仕英还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结合当下热点在乘务部门开展民法典、新婚姻法、继承法等普法讲座,帮助同事们更好学法懂法用法,用法治之光“典”亮生活。与此同时,刘仕英为了帮助空乘人员更好地理解规章制度,她把规章融入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里,转化为一个个浅显易懂的法律知识点进行讲解,同事们在听完讲座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听完刘老师的课,我对规章制度的理解更透彻了,脑子里上了个‘紧箍咒’,能够时刻守住客舱安全的红线和底线。”
17年来,刘仕英始终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高度的职业使命感,践行着自己的“蓝天初心”,努力成为新时代乘务员的“引领者”,用“爱笑的眼睛、亲切的问候、优雅的举止、专业的服务”迎送每一位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