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市先进工作者、上海理工大学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院长喻洪流: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 发布时间:2024-12-04 14:16

摘要: 谈及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喻洪流总是谦虚地说是团队给力,是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每个人都要老去,在我国已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优雅地、有尊严地老去?“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又该如何破解?


“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科技养老是未来重要的应对手段。”作为康复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市先进工作者,上海理工大学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会长喻洪流给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并为之努力了20余年。


“零基础”摸索前进


喻洪流硕士毕业后当了4年高校老师,之后又在知名企业工作了8年。在企业,他靠着自己强大的自驱力,很快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部负责人,带领近200人的工程技术队伍,通过技术改造与创新,累计为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我心中一直以来有一种强烈心愿: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要用我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报答国家。这种心愿驱使我总是主动去找事情做,而不是等别人要我做。”


“医院里几乎看不到康复辅助设备,很多病房里还是普通的‘铁架床’,病人要靠陪床家人或者护工才能艰难地起身、移位。”多年前,喻洪流陪着生病的母亲就医,发现了康复行业的这一“空白”。“我当时就有个心愿,想回到学校从事康复工程方面的研究。”2002年,出于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选择重回大学,在上海理工大学着手筹建医疗器械工程实验中心的同时,开始考虑如何建设“康复工程”这一新学科。2004年暑假,他自费到国内多所学校、企业、医院等进行专业调研,写出了3万多字的“康复工程专业建设可行性报告”,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于2006年创立了我国高校系统第一个康复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9年,他作为负责人在学校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康复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内此领域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这些年来,他培养了超500名康复工程专业领域的本科生以及120多名硕士、博士生。


作为学科带头人,喻洪流还致力于培养一支业务能力精、协作精神强的科研团队。他带领的首批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康复工程重点创新团队中,核心成员25人均为博士,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0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总是像家人一样真诚关心团队教师的发展。“喻老师与其说是我们的团队领导,还不如说是我们的人生与工作导师,他总是悉心指导、真诚帮助我们青年教师成长,让我们心存感动。”已成长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的团队青年教师石萍说道。


学术上的“农村包围城市”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研究型大学。来到学校先进制造大楼13层,就仿佛走进了医疗康复器械的博物馆。各种智能护理床、智能假肢、康复机器人琳琅满目,学生们或紧盯电脑屏幕采集实时数据,或紧张测试机器人各项性能。实验室摆满所研发设备的背后,是喻洪流坚持学生“在做中学”的结果。


在日常教学中,喻洪流不以论文论英雄,而是鼓励以实绩论英雄,并主张创新能力要从本科生的培养开始。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们就被鼓励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项目。“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在做中学’,实践创新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大学一年级,只要你对科研感兴趣,就可以进入实验室,与老师一起做研究,学生动手能力在实战中不断提高。”喻洪流说,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成为企业争抢的“实战”人才,有学生创业的康复机器人企业已经成为行业技术领军型企业。


喻洪流有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科研理论”:“农村”好比设备,“城市”好比论文,与其坐在电脑面前冥思苦想写论文,不如先把设备做出来。“看着这些设备从蓝图变为现实,师生的成就感绝对爆棚。”他说,鼓励团队老师、学生多动手实践,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论文这个“城市”,“实物都做出来了,写论文还不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嘛!”


事实上,喻洪流另辟蹊径采取的“农村包围城市”路子,让其团队在学术数量和质量上进入国际同行第一梯队,实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取得了丰硕成果:主编了10余本填补国内外空缺的创新教材及专著,发表包括SCI一区及国际顶刊论文等在内的学术论文40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0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6项等。特别是在发明专利上,2021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技术趋势:康复辅助技术》报告显示,喻洪流团队的康复辅助(康复工程)技术专利位居全球高校及公共科研机构第一位,上海理工大学也成为全球唯一进入该排行十二强的高校。团队实现的专利成果转化数也居本领域国际领先。


“科研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康复器械行业既是一种产业,也是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一种福祉事业,我很荣幸能为推动康复技术与产业不断前行做出一份努力,服务社会和奉献国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喻洪流常勉励自己,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为抢占世界智能养老与智能康复设备技术与产业高地,他多年来一直在行业大声疾呼,为行业发展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康复工程类杂志《世界康复工程与器械》,牵头成立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器械专委会等行业组织,主办国际最大的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并发起创办了中国康复机器人论坛(CRR)、IEEE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WRRC)等全球性、全国性行业学术交流平台,承担10多份康复器械行业发展的政府政策咨询报告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行业组织还是学术会议,喻洪流都喜欢将“产业”融入其中。他说:“‘科研之花’结不出‘产业之果’,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为助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他“不但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要把学术交流开在产业的园地里”。他组织的学术会议每次都邀请企业参加交流,或者直接开进行业博览会或企业里,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搭建共商共话平台,双方在思维相互碰撞中,共享康复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共探未来产业发展新路径。


喻洪流常说,专利取得后,不是藏进档案、放进柜子,而是要让它走入寻常百姓家。在他的努力下,2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功实现转让,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科研和产业实现了“双向奔赴”。“比如说喻洪流教授带领我们团队研发的肌电假手关键技术,现在已经在丹阳假肢厂投产,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长期居国内首位。还有系列的神经康复机器人成果产品已经走进医院应用。”团队教师孟巧玲教授谈起一项项团队转化的成果如数家珍。


“科技养老”驱动未来经济发展


只需手机一按,或者发出语音指令,卧床老人就可以从床铺平移到轮椅上,还能在多台机器辅助下实现站立、助餐、洗澡、如厕等生活场景。


我国正在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养老照护成为民生刚需。“无论在家里还是养老院,卧床老人的移动是一个难题。”喻洪流说,老人在不同场景间的移动,都需要靠护理人员协助搬运,非常麻烦。因此,近几年来,他把目光放在了居家养老设备上,并在2024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暨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上,发布了全球首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失能老人护理机器人系统”。


喻洪流说,未来社会终究是要靠“科技养老”的。“康复产业的智能化、机器人化,不仅能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问题,还能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驱动未来的经济发展。”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更需努力”,谈及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喻洪流总是谦虚地说是团队给力,是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康复机器人,是我们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与理想追求。”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创新为核,深“钻”未来——记市劳...

孔利明带小徒弟们获发明专利!宝教...

破解社区“千千结”——记市劳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