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众,“贞观鉴”主题展爆火,闵行博物馆职工解密展览的“破圈密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5-02-14 14:30

摘要: 人从众,“贞观鉴”主题展爆火,闵行博物馆职工解密展览的“破圈密码”。

昭陵六骏、尉迟敬德墓志、陶鸱尾……自1月23日“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后,闵行博物馆的每天都是“人从众”:尚未开学的学生、汉服爱好者、老年观众、手绘群体、带娃的职场爸妈……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人戏称这几天的闵博“人流密度比迪士尼还高。”据博物馆方介绍,展馆每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周末日均可达5000至6000人。


近年来,闵行博物馆大招不断,相继推出了马王堆、明十三陵、相遇海昏侯、大汉未央、孔子文化主题展等诸多重磅展览,线上宣传内容不断“破圈”,让闵博成为沪上网红博物馆之一。这个只有20多人的团队,如何让区级博物馆焕发活力?近日,劳动报记者走进闵行博物馆,听展馆职工介绍这些展览背后的“破圈密码”。


多元策划,让小展厅讲出“大故事”


近年来,闵博策划了一系列影响力颇大的临展,如邀请海昏侯文物第一次来到上海的“相遇海昏侯”,如一次性邀请到5件圆明园兽首(其中一件为复制品)的“盛世回归”展览,如让圣旨宝盒冰箱贴火热的“子曰——孔子文化主题展”,而这次,以“贞观之治”为主线索的“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中,汇聚了来自全国13家文博单位的132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8件(套),不少是难得一见的展品。


“从2019年新馆建成后,我们一直在摸索策展的模式,到2022年的乐居长安主题展,算是迎来了一个小高峰。”闵行区博物馆的宣教部主任、讲解员徐迪告诉记者,团队成员时不时头脑风暴,“挖掘”展览主题。“自带流量的ip自然更好,比如马王堆,但我们也会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主题,去借文物、设计展陈。”


2023年爆火的“万历那年”主题展就是如此。当时,闵行博物馆副馆长王路思提出,“只要去北京旅游,必然有一站是十三陵,可以尝试把十三陵的文物借到闵行来展出”。最终“万历那年”成功出圈印证了这一点,闵博的知名度进一步得到提升。接下来的“海昏侯”展亦是如此,相比于兵马俑这类“顶流”,海昏侯有热度,借展的成功率也更高。话虽如此,但邀请的过程也长达两年半。“对方博物馆有自己的顾虑,但是最终还是被我们的诚意和展陈设计打动了。”


“相遇海昏侯”展推出后,不仅在上海大热,也带动了许多市民前往南昌观展,“当年上海过去的游客增加了180%,许多市民看完部分展品意犹未尽,又去当地看那些我们没有借来的展品。”


如今,闵博已经成为许多市民接触外地博物馆的窗口,虽然身为区级博物馆,与省、市级别博物馆相比受场地、展品等限制,但职工们通过展陈大纲的设计、深度故事的挖掘,让小展厅讲出了“大故事”。


创新形式,文物与观众“双向奔赴”


与传统观念中的解说员不同,徐迪这个“90后大男孩”的解说风格不拘一格:讲解《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时,他身着蒙古服饰,与观众近距离互动;说起马王堆时,自己采编视频,用一曲RAP介绍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辛追夫人是一个“吃货”;在唐长安城平面图上为观众提点当年柳宗元、李白、杜甫、长孙无忌的住处……虽非科班出生,但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他,活用自己专业,在B站、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化身“小迪哥”,用风趣幽默的讲解让原本高深莫测的历史文化成为了观众耳边生动的故事,“我希望用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Z世代对文物和展览产生兴趣。” 徐迪说。


“看展式社交”成为Z世代的一种生活方式,汉服爱好者、拍照打卡爱好者、手绘群体、历史爱好者、文创产品爱好者……不同圈层的年轻人抱着不同的目的看展。在闵博,多元的观众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喜好。“接地气的互动也是我们的优势。”徐迪介绍,在本次“贞观鉴”展前期,闵博线上公布展品,邀请手绘群体进行再创作,这些作品也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吸引市民打卡、拍照。展览期间还有音乐会、陶艺互动等形式,都极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

摄 影:张锐杰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人从众,“贞观鉴”主题展爆火,闵...

指尖上的美丽与健康:美甲热潮背后...

悦己丨打工人,开始流行“花式”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