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海宝冶冶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冶金工程公司)承接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史上最大规模年修项目。此次年修覆盖炼铁、炼钢、热轧、冷轧、能环五大区域,涉及22个技改项目、83项检修任务,高峰期投入2600人,在45天内完成8000多吨设备安装及2万多吨旧设备拆除,以“五比五赛五满意”立功竞赛为抓手,刷新钢铁检修效率与品质标杆,获业主8封表扬信及锦旗致谢。
全产业链会战,2600人为“钢铁巨人”重塑“筋骨”
“这是宝钢40年来最复杂的系统性检修,相当于在5平方公里内同时拼装83台精密机器,难度超乎想象。”冶金工程公司宝钢分公司副经理、宝钢年修系列项目指挥王涛介绍道。此次年修是宝钢2号高炉投产40年来首次“开膛破肚”式大修,覆盖全产业链,光是施工图纸就有393套,需完成8000多吨设备安装、2万多吨旧设备拆除,以及84项施工方案的精准落地,其中12项为A级高风险方案。
热轧隧道内的运输链改造是此次年修的“硬骨头”之一。300米长的隧道在旧设备拆除后,作业空间仅剩下1.5米宽,常规吊车根本无法施展。宝钢年修系列项目2050热轧区域技术负责人刘玉良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开发出电动运输小车工装,将30吨重的设备拆解成模块化组件,借助BIM技术模拟安装路径,如同拼乐高一般逐步推进安装。“通过这些努力,原本需要15天的工序,硬是被我们压缩到了9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刘玉良自豪地说。
记者探访时,年修任务已进入最后收尾阶阶段。
为了确保新旧系统能够无缝衔接,团队实行“三班倒”24小时轮班作业机制,争分夺秒推进工程进度。项目收官日期为4月26日,截至今日,冷轧厂生产线的年修施工已经接近完成,来自上海宝冶冶金工程有限公司的年修团队开始进行生产线的热负荷试车,为最终的交付做准备。
45天极限工况,展现不怕苦的产业工人群像
为抢工期,产业工人们在工厂外面临时搭建帐篷吃住,条件简陋,安全帽、扳手、图纸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记者走进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冷、热轧年修施工现场,机器声轰隆,油气弥漫。内部大型机械设备林立,金属管道交错纵横,蜿蜒如虬龙,不久之前,这两千多名工人就穿梭在其中。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现场仍有工人继续完成最后的焊接安装以及机器调试。庞大的钢铁轧机更新完毕正在调试,作业的工人身着工装或防护服,身上的油污渍肉眼可见。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张工期内定格的照片——他们身着满是油污的工装,身处机器林立、管道纵横的车间内,或专注测量部件尺寸,或爬上设备检修,或在狭窄空间内相互协作。他们神情坚毅,尽管汗水湿透衣衫,脸庞沾染污渍,却依旧全神贯注于手头工作。他们坚守在炼钢厂积油半米、油气熏天的集尘塔内,在炼铁厂高温50℃、粉尘弥漫的高炉中……
竞赛赋能,用“钢铁纪律”锻造高效履约标杆
立功竞赛以“保安全、提效能”为核心,建立起“日考核、周通报、月评比”的严格机制。在安全管理方面,引入AI视频分析技术,实时抓拍违章行为,利用气体监测系统,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实现零风险;在效率比拼中,各班组你追我赶,热轧区域提前8天完成运输链改造,能环部10巴水总管更换项目工期缩短了6天。
“竞赛的关键作用,就是把原本各自为战的‘散兵’,凝聚成了协同冲锋的‘集团’。”冶金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红翻开数据台账,介绍道,“33家分包单位、26个班组展开激烈的对标竞赛,大家积极提建议、想办法,在火热的干劲中开展作业。”
此次年修意义非凡,不仅是对宝钢设备的一次全面“新陈代谢”,也是宝钢向绿色制造不断升级的关键一步。在具体改造中,冷轧厂将传统老式直流电机全面更换为高效交流电机,散热系统也从单一风冷升级为“液冷+风冷”双模式,全方位降低了电耗,效率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