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位热度/暴晒指数:★★★★★
职业:宏站维护员
地点:宝山区顾村镇某基站
人物:银恒通讯宏站维护班组
采访当日气温:36℃
在城市的许多隐秘角落,一座座高耸的铁塔悄然伫立。它们不是地标,而是这座城市通信网络的关键支点,是人们每天“丝滑”刷视频、导航、支付背后不可缺席的“枢纽”。酷暑之中,塔上的通信设备也如人般容易“中暑”,一旦告警,便有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登塔抢修。
在上海银恒通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恒通讯”)宝山电信维护部,这样的任务连日来几乎每天都在执行——宏站维护员们身披十几斤的装备,迎着热浪向上爬,为城市信号的通畅,默默承担起高空之上的责任。
避烈日他们一早登塔抢修
上海的盛夏,天热得很早。为避开正午酷热,早上8点刚过,宝山区顾村镇的一座通信宏站前,一场高空维修即将启动。凌晨时分,维护班组接到这处基站的5G设备告警工单。现场排查机房后发现,问题出在塔顶的RRU设备,需登塔处理。作业平台设在46米高空,必须在天气升温前完成抢修。
记者赶到现场时,班组长杨根生和三名队员正在进行登塔前的最后准备。他们依次穿戴好工作服、绝缘鞋、安全帽、反光背心,打开帽上的防漏电报警器。进入机房签到、记录操作日志后,又按流程检查塔体周边环境,并设置好安全隔离区。
“设备也怕热,这几天气温高得厉害,机器比人还先扛不住。”杨根生说。自7月入伏以来,他们已累计抢修十余次,有时一天赶两处。
登塔作业由一人完成,其余人分工配合。9点整,队内的一人开始登塔。记者站在塔下仰望,只见那道身影缓慢攀升,手脚配合利索,在烈日炙烤下逐步接近塔顶作业平台。其余的队员和安全员紧盯登塔进度,彼此通过对讲机不时互相确认指令。又一次高空抢修,在他们的协作中正式开始了。
“这一行没有轻松的夏天”
一个半小时后,塔顶那个原本几乎看不清的人影,终于在阳光炙烤中缓缓下降。随着吊绳的移动,那“小点”一点点变大,直到登塔队员王明辉稳稳落地。摘下安全帽的那一刻,他整个人仿佛从蒸汽里走出来——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头,脸上汗水如珠滚落,脱下反光背心,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得紧紧贴在衣服上。
“上塔的时候还不觉得,真正难受的是下塔那一段,一动一身汗。”王明辉笑着朝记者摆摆手,语气轻松却明显有些喘。接过队友递来的水瓶,他大口喝了几口,顺手擦了一把脸,“刚开始大夏天上塔,人站在上面太阳晒得头晕,现在习惯多了。”
当天的预报最高气温虽为36℃,但记者在无遮挡的作业区站了不到五分钟,也已汗流浃背,便携式温度计的读数已超过40℃。在过往的一个个盛夏里,这支宏站维护班组正是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任务。
杨根生回忆起一次印象最深的经历——2024年盛夏的一天,上午气温逼近38℃,宏站突然通信中断,必须紧急处理。他顶着烈日登塔作业两个小时,“下塔后立即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在阴凉处坐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这一行没有轻松的夏天,也没有轻松的登塔。”他说,“但只要通信恢复了,我们就非常开心了。”
24小时随时待命
这支银恒通讯里“站得最高”的维护班组,四位成员清一色是“90后”。入职五年来,杨根生、王明辉、朱小杰、刘志斌已是公司维护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总计要负责445个宏站、182个微站,足迹遍及宝山和周边的11个通信辖区。
事实上,除了紧急故障处理,他们还需要按照排班进行定点巡检。杨根生告诉记者,高温下的登塔抢修固然辛苦,但常态的24小时在岗值守、白班夜班无缝衔接,同样也是一种强度。“宏站是24小时运行的,维护团队也必须随时待命。”
从塔顶望下去,是满城楼宇与道路;望远一点,甚至可以看到远处的江面与田野。“很多风景非常地美。”朱小杰自豪地说,“我们常常能看着旭日东升,也能看见夕阳西下。”
而站在高塔上的他们,也最能感受到通信信号 “丝滑体验”背后的不易。人们在地面上视频聊天、支付扫码、导航通勤,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宏站维护者”们在高处默默值守。“为保障网络安全通畅,个人吃点苦、受点累无所谓的,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王明辉说。
这个夏天,他们也再次感受到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关怀:每月发放额外高温补贴,作业车上配备齐全的防暑物资,每年夏季还组织亲子团建活动……这些细致入微的关爱举措,不仅缓解了高温带来的压力,也为他们在炙热铁塔上的坚守,增添了一份底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