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丨退休不躺平,“银发搭档”跨界组队,把防火玻璃玩出了新花样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5-08-21 16:27

摘要: 这对“银发搭档”跨界合作啃下了防火玻璃领域的硬骨头,更在不断试错中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在上海一间略显简陋的实验室里,去年刚退休的上海市劳模、上海耀江实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翁永平,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金东元却没有“闲着”。他们围坐在一堆玻璃样品前,讨论着防火玻璃的耐高温参数。他们一个曾深耕工业一线,熟悉材料应用的落地难题;一个痴迷化学研究,擅长从分子层面破解技术瓶颈。五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让这对“银发搭档”走到一起,用跨界合作啃下了防火玻璃领域的硬骨头,更在不断试错中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从“失败案例”里找到的突破口


故事始于2018年的一场技术困境。翁永平所在的企业当时正为防火玻璃的量产犯愁——用传统灌浆法生产的玻璃,在高温下会浑浊变形,甚至出现液体渗漏,“夏天太阳一晒就成了‘毛玻璃’,遇火又撑不过10分钟”。企业试了有机玻璃、PVC膜等多种材料,投入颇多却屡屡碰壁。


一次行业交流中,翁永平听说有位叫金老师,对PVB膜材料很有研究。PVB膜本是高层建筑玻璃的“防坠神器”,谁也没想过能和防火扯上关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带着一堆失败样品找到了金东元。


“这不是材料错了,是思路偏了。”金东元拿着灌浆法玻璃反复观察,“防火不能只靠‘堵’,得让材料自己发生‘连锁反应’。”他想起PVB膜的分子结构里藏着“玄机”——若在膜中加入一种有机化合物,高温时能触发水解反应,生成隔热的二氧化硅,就像给玻璃裹上一层“自动灭火毯”。


在他们两年多的反复试验下,防火玻璃终于通过测试:800度火焰中烧了90分钟,不仅没炸裂,背面温度始终低于50度。更关键的是,生产工艺和普通夹层玻璃一样简单——“一层膜一层玻璃压进去就行,成本比进口货低不止一半”,两人展示着自己做出来的样品,眼里是藏不住的得意。目前,这种防火玻璃已经实现量产。


把“爱好”做进产业链,让创新不止于实验室


合作久了,俩人有了默契:翁永平负责“接地气”,盯着市场需求调整技术;金东元专啃“硬骨头”,从化学原理上突破瓶颈。他们的实验室里,除了防火玻璃样品,还有多种“衍生作品”。


“北方冬天汽车挡风玻璃结冰,空调吹半小时都化不了,咱能不能让玻璃自己发热?”翁永平的一个小想法,成了新研究的起点。金东元琢磨着给PVB膜加导电材料,让玻璃通电后从内部升温,“就像给玻璃装了‘地暖’,冰一接触就化”。


实验室里,金东元手持实验材料,翁永平用仪器测试温度和导电性,边说边兴奋地展示着手中的仪器,“你看,现在导电性能已经达标了”。他们表示,用改性PVB膜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防短路,安全性高,这种固态电解质膜或许能做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材料。


有人劝他们“退休了该享清福”,翁永平却指着实验室墙上的专利证书笑答:“这些‘孩子’还没长大呢。”金东元则补充道:“咱这不是干活,是‘玩’——把难题解开的快乐,比啥都强。”


从失败中找灵感,用跨界聚合力,这对“银发搭档”用时间和作品证明:工匠精神从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像他们手中的PVB膜一样,既能扎根实际,又能在高温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老劳模对话年轻干部,基层治理需...

13年坚守,7万小时安全运转,他...

“一分钟,57次微操,在食管壁打...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