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二号丁百发成功,三代航天人薪火相传,铸就“金牌火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朱兰英 发布时间:2025-10-09 17:10

摘要: 三代航天人的接力传承,铸就了长征二号丁的百发辉煌。

头图: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受访者供图


伴随着震天轰鸣与壮丽尾焰,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近日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度出征,成功将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自1992年8月9日首飞告捷,三十余载砥砺奋进,长征二号丁迎来其发射生涯的第一个“百发”里程碑,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续写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传奇。在这百发成功的背后,则是三代航天人的坚守。


奠基:匠心铸就火箭脊梁


长征二号丁辉煌的百发纪录,靠的是像杨学勤这样的老一辈航天人用匠心打下的坚实基础。作为火箭研制的首批骨干,他亲历了中国航天由“跟跑”到“并跑”的艰辛历程。“那时候,我们连像样的焊接设备都没有,全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杨学勤回忆道。在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他和团队靠着“严慎细实”的作风,攻克了火箭贮箱焊接的一个个技术难关。他带领团队建立的火箭贮箱等离子弧焊接航天标准,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彼时年过半百的杨学勤,依然带领团队突破了激光-MIG电弧双侧激光同步焊接技术,为新一代火箭贮箱的研制铺平了道路。“航天事业就是这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我们追求卓越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传承:创新驱动工艺进化


接过前辈的接力棒,陈杰这一代航天人面临着新的挑战。2008年,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陈杰成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工艺师,肩负起推动火箭技术升级的重任。“当时国际航天技术发展迅猛,我们必须跑得更快。”陈杰和团队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工艺革新。他们率先在国内将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应用于火箭贮箱环缝检测,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和精度。


最让陈杰自豪的是,团队通过工艺创新,实现了贮箱环缝焊接区域焊前处理的全自动化。“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绿色制造。”陈杰说,这正是新一代航天人的责任——既要传承好技术,更要传承好航天精神。


超越:用青春书写航天未来


如今,长征二号丁研制团队中,“90后”已成为中坚力量。杨斯达这个年轻的工艺师,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火箭技术的新篇章。“前辈们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据了解,杨斯达和团队研发的新型面漆,成功解决了火箭在复杂环境下的防护难题。这项技术的突破,让长征二号丁的适应性更强、可靠性更高。


更令人振奋的是,杨斯达和团队开展的桁铆结构尾翼研制、钛合金铸造栅格舵应用等创新工作,正在为长征二号丁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用年轻人的创新思维,让这枚‘金牌火箭’永葆青春。”


从杨学勤到陈杰,再到杨斯达,三代航天人的接力传承,铸就了长征二号丁的百发辉煌。他们的匠心故事,是中国航天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一代代航天人,正在用智慧和汗水,续写中国航天的璀璨篇章。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决战脉冲高峰,航天800所总装车...

夏天的那些人丨烈日下的“质检官”...

绿色制造呵护职工安全健康,上海航...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