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沈师傅在烈日下进行“贴片”工作,额前头发湿了大半。摄/朱兰英
岗位热度指数:5颗星
职业:强度环境试验师
地点: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人物:强度环境试验技术班组
采访当日气温:38℃
7月的上海,连续多日气温突破38℃。在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的户外试验场,一组特殊的“体检团队”正对一型研制运载火箭分系统进行强度需求测试论证。在靠近研究所大院外围的试验场,他们需顶着烈日完成100多个传感器的精密贴装,承受高温“烤验”。这群被称为“航天质检官”的强度环境试验师,正用自己的汗水为航天器铸造“钢筋铁骨”。
烈日下给火箭做“全身CT”
早上8点,试验主管潘浚铭已带着团队开始工前会。当天任务繁重:既要在户外测试运载火箭分系统,又要做好对高8米、直径3.8米的燃料贮箱进行静力试验的准备工作。
在强度环境试验师沈师傅眼中,这两项工作竟别有一番乐趣:“太阳太大时,就进厂房检查贮箱;日头稍微小点就出来贴片。”他口中的“贴片”,是在火箭零部件关键点位贴上传感线细如发丝的压力传感器。“就像是给火箭腿做‘全身CT’,这些传感器就是它的神经末梢,贴上之后我们后台就能测试到它传回的数据。”沈师傅解释道,他边说边检查万用表,焊接精度需控制在0.1毫米内。
记者在现场看到,配合上提前制作出的“工装”(专用工艺装备,是航天产品研制中为实现特定工艺要求而专门设计的制造工具集合),运载火箭零部件伫立在户外试验场,面对这个巨型的工作“伙伴”,沈师傅常需要登高作业。作为从业13年的老钳工,只见他动作娴熟地系紧安全绳,毅然登上10米高的可升降移动平台,在各个零部件间辗转。“夏天金属表面温度超50℃,但戴手套会影响手感。”沈师傅的工装服被汗水浸透,安全帽下的脸颊布满汗珠,还泛起微红,额前的头发也早已湿了大半。但他顾不上这些,始终紧盯手中的传感器,仿佛周遭酷暑与他无关。
衣服湿了又干,“爬楼高手”无惧“烤验”
燃料贮箱的静力试验则在35米高的半开放厂房进行,既无空调也无电梯。“除了试验对环境的要求以外,这里层高太高,装空调也没用。”他们常需要爬楼到相应高度位置进行作业,沈师傅边爬楼梯边调侃,他和潘浚铭早已练成“爬楼高手”,甚至能在陡峭的钢架间如履平地。
目前,此项静力试验还在搭建阶段,尚未正式开始。采访期间,沈师傅和潘浚铭步行百米至库房,合力搬运沉重的氮气罐。烈日下,金属罐体烫得灼手,每一步都是在“烤验”耐力。完成任务时,俩人的衣服早已湿透。“(衣服)一天能湿了又干好几次,不过早就习惯了。”潘浚铭抹了把汗说道。
(潘浚铭在户外试验场指导现场工作,脸上布满汗珠。摄/朱兰英)
厂房内,沈师傅检查贮箱状态的身影与户外贴片的专注如出一辙。无论是登高贴片还是爬上爬下、负重搬运,这群航天人用汗水诠释着“习惯”二字的重量——那是无数次重复中淬炼出的专注与从容。
铸牢“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对强度环境试验团队而言,一些意料外的突发状况可谓常态。有一次,突然监测到某个通道信号异常——潘浚铭立即带人冲进试验场排查,最终发现是一条传感线被冷凝水汽浸湿。严谨不仅是岗位本职工作,更是他们肩上的责任。作为火箭“出场”前的最后一道检验工序,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像火箭发射一样,试验一旦启动就不能轻易停下来,每一步都要确认到位。”潘浚铭解释道。
记者了解到,这个岗位的特殊性还在于,它可能是航天领域现存的为数不多需要长期户外作业的工种之一。沈师傅的师父戚师傅近期因连续高强度作业出现轻度中暑症状,被同事们送回家休息,临走时还念叨着“再调一次参数就能拿到完美数据”。这种近乎执拗的严谨和认真也被沈师傅继承下来——贴片时呼吸都要放轻,生怕影响数据,因为“一个微小震动就可能让整个试验失去意义”。
(沈师傅在高处作业,潘浚铭当起了“后盾”。摄/朱兰英)
据了解,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团队,每年要完成300余项高强度试验。“容不得一点差错,不然整个工程可能就白费了。”沈师傅突然严肃起来。虽然没有聚光灯的照耀,但强度环境试验师们始终站在航天器走向发射塔架前的最后一班岗。他们的工作服湿了又干,手中的万用表测过千万组数据,那份对试验的敬畏之心,或许正是中国航天最坚硬的品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