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晶,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十七年来,她专注于老年精神健康的诊疗与科研,从门诊到病房,从患者到家属,都留下了她细致温柔的身影。
今年,她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借由她的故事,看见“记忆渐远”背后的一群医者坚守,也看见这座城市对心理健康的愈发重视与不懈努力。
十年的守望:
从患者到“家人”的距离
十年前,王晶第一次见到栗老师。彼时,这位退休大学教师举起筷子与友人“干杯”,那一瞬间让在座的人都愣住了——这是阿尔茨海默症最早的信号。不久后,栗老师被确诊。她和丈夫黄老师同为大学教师,气质儒雅,却难逃疾病的侵袭。
随着病情加重,栗老师从最初的门诊就诊,到需人搀扶,再到完全卧床、依靠胃管进食。每一次病程的变化,王晶都详细记录在案,也记在心里。黄老师常年照护,身体渐渐吃不消,心里的焦虑与疲惫更是无人诉说。王晶在专业上为他判断病情,在心理上也给予安慰与支持。
对这个家庭而言,王晶不仅是一位治疗者,更是观察者、记录者和陪伴者。这段长达十年的医患同行,被上海市新闻综合频道拍成专题报道,短短四天内浏览量突破600万次。公众从这对老人的故事中,看见的不只是记忆的衰退与爱的坚持,也重新认识了“老年痴呆”——从被动回避,走向“可干预、可管理、可共情”的积极认知。
构建全病程管理:
让关怀不止于诊室
王晶始终相信,老年精神医学最重要的是“连续性”——从早期筛查、诊疗干预到康复回归,都应有一条完整的路径。在她的牵头下,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建立起“老年抑郁障碍全病程管理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将医学评估、随访机制与智能预警系统相结合,为患者开辟了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三级联动服务。
她推动形成了科室“绿色通道”制度,只要老年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无论是否在门诊时段,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诊治。“对老年人来说,一小时都不能等。”如今,她所在的老年科已从最初一个病区扩展到三个,团队还打破药物治疗局限,融合音乐疗法、怀旧疗法、VR认知训练、心理干预等多元手段,打造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综合干预手段。
“需要治疗的不只是患者,还有焦虑的家属。”通过这一观察,王晶还在老年科设立了“家属沙龙”,每周二下午是固定的“会客日”——医生、护士与照护者面对面交流。有人询问用药、有人倾诉困惑,医护团队耐心解释、给予指导,让整个家庭不再孤立无援。
热爱与信念:
在精神世界里照亮他人
王晶本科就读于南昌大学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专业。那时,精神科还常被人误解。有人劝她:“别对外说自己在精神病院工作,别人会看不起的。”但王晶始终坚持:“如果我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的职业,别人又怎么会尊重它?”
她不仅选择了精神科,更主动选择了老年精神科。相比儿少精神科的患者,老年患者的病情更复杂、变化更缓慢,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共情。从业以来,王晶见证了无数老人的衰退,也见证了他们在治疗、康复中的微小进步。“有些病无法完全逆转,但我们可以延缓它、改善它,让他们的晚年过得更有质量。”她说。对她而言,这种能让人重新看见希望的力量,正是自己坚守至今的理由。
诊室也不是王晶的终点。她把专业推向公众,把复杂的知识拆成可理解、可实践的日常。她主编了国内首部聚焦真假痴呆的科普专著——《记忆为何叛逃:破解真假痴呆之谜》,通过21个真实案例讲述“遗忘”的边界,倡导以科学与共情对抗病耻感。她和团队持续创作多种形式的公众作品:科普电影《我只认识你——有温度的阿尔茨海默症》、沙画作品《最熟悉的陌生人 余生请多关照》、短片《守护爱的记忆》等,屡获专业奖项,触达无数家庭。
以上是王晶的职业故事,但也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精神卫生领域,有越来越多像王晶一样的同行者,他们用同样的热爱与信念,让更多人理解、关注、走近精神健康。不止于今时今日,光每天都在汇聚,照亮更多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