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年人的心病被忽视,心理服务该如何补上?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5-10-10 18:10

摘要: 老年人的心灵世界,同样需要被倾听、被理解,更需要被专业地守护。

“我总觉得哪里不太舒服。”社区医生翻开王阿姨的体检记录,所有指标都正常。她今年76岁,身体硬朗,却几乎每周都要来医院“看看”。医生并不责怪,反而心生理解:“你的身体没事,就是感觉太孤单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当前,社会的目光更多聚焦在青少年的抑郁、职场人的焦虑,而老年人的“心病”却常常被忽视。对他们而言,心理困扰往往披着“身体不适”的外衣,既难以被识别,也缺乏求助的出口。老年人的心灵世界,同样需要被倾听、被理解,更需要被专业地守护。


老年人更需要心理服务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0%至15%,远高于全球抑郁症患病率约5%。大约每十位老人中,就可能有一至两位在与抑郁或焦虑抗争——他们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尚未等到那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老年阶段并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一个重新建构自我的阶段。”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告诉记者,老年群体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并不亚于其他年龄层,甚至更迫切。与年轻人不同,他们的情绪问题常常与身体疾病、家庭变故、社会角色变化交织在一起。退休、慢病、丧偶、离开熟悉的社区——每一次生活事件都可能成为心理困扰的“引爆点”。


更复杂的是,部分老年人还伴随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综合征,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下降,使心理干预更具挑战。“一个小小的行为变化,可能就是认知衰退或情绪障碍的早期信号。” 潘霄说道,这也是老年心理服务需要医学、护理、心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原因。


亟需专业力量支撑


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早已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为空巢、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人提供心理支持;《上海市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2022-2025年)》也明确提出,在全市各区设立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点,推动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服务体系建设。方向明确,但真正落地,需要大量的专业力量去支撑。


记者走访多家养老机构发现,心理服务在其中仍是“最薄弱的一环”。多数机构的人力集中在医疗保障、护理、膳食环节,鲜少设置专门从事心理服务的岗位。一家虹口区公办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他们院的社工配比约为“1∶100”,在同类公办机构里已算比例较高,但没有专职的心理工作者。“我们主要靠社工来承担心理关怀的部分,会做活动、陪聊天,但受限于学历背景等,肯定不是专业的。” 长宁区一家养老机构的执行院长反馈的信息也类似:“我们院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有社工证,包括专职社工,都会兼顾老人的情绪陪伴,但专职的心理工作者是没有的。”


服务供给正逐步改变


事实上,针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供给不足,除了专业人手短缺外,也与现实需求有关。“心理服务就是一项有成本的工作。”一位心理从业者分析道,相比中青年群体,老年人对心理服务的认知和付费意愿普遍较低,“所以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人自然就少了。”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随着“60后”“70后”逐步进入退休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更强,也就更愿意为这类服务付费。”


潘霄建议,要回应这种变化,服务供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在养老机构评估和运营考核中,逐步把心理关怀纳入指标,推动设立专职或兼职心理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社工、护理员提供系统化心理培训,鼓励具备条件者取得心理从业资格,形成“社工—心理师—医生”互补梯队。同时,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点之间也可以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精神科医生定期下沉机构,参与心理评估和专业督导。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晚晴|“老顽童”陈彩英:退休不“...

职场解压新姿势:今天,你“蛐蛐”...

孩子焦虑、失眠、胃口差?心理医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