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字节跳动推出员工离职保障方案的消息引发大众关注。据该方案,因组织调整被动离职的中国内地正式员工,在法定经济补偿之外,还可获得最长6个月、每月最高1.2万元的过渡性补贴,总额最高可达7.2万元。值得称道的是,该政策不仅面向未来离职员工,还追溯至离职未满6个月、目前仍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的前员工。这一举措被众多网友赞为“别人家的企业”,彰显了企业的人性化关怀。
或许有人会说,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有着明确的规定,符合法定条件时,企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是应尽义务。然而,字节跳动此次的方案是在法定义务基础之上,主动增加了过渡性补贴,这种做法,既是对员工再就业阶段的实际支持,也体现了行业巨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组织结构频繁调整的当下,企业因经营变化、组织结构调整等原因裁减员工并不鲜见。然而,如何在“分手”时最大程度保障员工利益,却是一门值得企业管理者学习的功课。回顾过往,不少企业因“暴力裁员”“闪电辞退”而陷入舆论漩涡,不仅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伤害到员工的权益与尊严,也对企业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字节跳动此次的方案,无疑树立起了一个积极标杆——当企业不得不面对裁减员工这道坎时,也可以为离职员工做些什么,多一些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温度”并非仅限于经济补偿的加码,还可以是再就业路上的“搀扶”。此前本报曾有报道,上海浦东新区某企业一位工会主席,尽管自身也在裁员名单中,仍在上级工会组织助力下积极协助千余名同事寻找新工作,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助精神。
企业和员工不仅是冷冰冰的用工关系,而是唇齿相依、共同进退的共生体。字节跳动的这次积极探索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把“人”放在第一位,始终应该是企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我们期待未来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能看到“离职过渡补贴”这类措施可以逐步从“优秀案例”走向“普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