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象院里的江西阿姨刘豫桂:百岁扬州老人的“专职翻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10-23 17:56

摘要: 在福象院,这样的温情日常每天都在上演。

在杨浦区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70岁算是这里的“年轻人”,是院内的平均年龄,更有好几位百岁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


护理员刘豫桂已在福象院度过了三个春秋,“今天穿得这么好看呀!”“今天精神真好!”在院里,刘豫桂热情地和每一位遇到的老人打招呼。很难想象,在做护理员之前,她是个非常内向的人,在外很少主动说话。她说是这份工作改变了她,“多和老人打打招呼,他们会特别开心地回应你,我自己心情也变好了。”


“我叫王桂珍,桂花的桂,珍珠的珍!”今年100岁的院内老人王桂珍精神矍铄,话音里却裹着浓浓的扬州乡音,外人听来晦涩难懂。记者采访时,几乎无法辨识老人的每一句话,全程全靠刘豫桂当翻译。



刘豫桂是江西人,初到福象院时,也常被老人们的口音“难住”。这里的长者祖籍遍布江浙各地,口音各异、差别很大。“我照顾的老人里,有上海本地的、宁波的、扬州的,每一种口音都多少有点不一样。”


听懂老人的话,是做好护理工作的第一步。刘豫桂没有什么秘诀,全凭“多听、多说、多琢磨”。日子久了,她虽算不上精通多地方言,但能与老人们顺畅沟通。


不仅能听懂,刘豫桂还摸索出了与老人沟通的小技巧。面对耳力稍弱的王桂珍,她会轻轻贴到老人耳边,把复杂的问题拆成简单的短语:“小姑娘问你,以前——做什么——工作?” 一次没听懂,就放慢语速再讲一遍;没听清,就凑得更近一些重复。“老人有时候是听力跟不上,有时候是没理解意思,多些耐心、多说几遍,总能懂的。”刘豫桂说。


“早上五点左右起床,起来以后先在床上简单锻炼一下,拉拉腿,她有梳头的习惯,每天早上都要把头梳一梳,中午午休两个小时,晚上八点睡觉,她喜欢吃甜口的东西……”刘豫桂细数着王桂珍雷打不动的作息,作为护理员,她清楚老人的生活作息,了解她的每一个小习惯、小爱好,采访中也不难看出王桂珍对刘豫桂的信任。“最开始肯定什么都不会,也是院里培训,一点点学起来的。”


百岁的王桂珍,还不是刘豫桂照顾的年纪最大的老人。“我照顾的年纪最大的老人已经103岁了。”她发现,长寿的老人有着几个共同点:生活极有规律,每个人都保持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比如爱梳头的王桂珍,早晚梳头的习惯从未间断;比如院内有一位爱走路的爷爷,每天必须绕着走廊走上20圈,少一圈都不行;比如大部分长寿老人都习惯了定时进餐、定时锻炼、定时睡觉,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生活非常规律。


老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有的爱热闹,有的喜安静,有的偶尔还会像小孩一样闹脾气。刘豫桂总结,照顾老人最重要的就是爱心、耐心、包容心,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呵护心理健康。


有一回,王桂珍因为胃部不适,躺在床上不愿吃饭,还发了小脾气。刘豫桂没有着急,而是先耐心询问她的感受,把饭菜热好后,轻声哄劝:“吃好了我带你去转转,还给你跟女儿打视频好不好?” 温柔的安抚缓解了老人的情绪,王桂珍身体的不适感也随之缓解了不少,慢慢坐起来吃了饭。



在福象院,这样的温情日常每天都在上演,这份双向奔赴的真情相伴让老人们的晚年岁月不再孤单。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00后”新老师的第一次丨上海理...

30载暖流不息,杨浦“烟火小店”...

随船一线听民声,杨浦海事局职工完...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