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职工的心声,为何并不容易?——上海工会心理服务行动观察之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5-11-27 15:33

摘要: 由于部分职工存在病耻感、职工需求不断变化等原因,传统心理服务方式很难真正服务到有需求的那部分职工群体。

头图:宝山区吴淞街道“半日晴”心理空间一景,专为区域职工提供一处心灵休憩港湾。


职工的心声需要有人倾听。多年以来,上海基层工会尝试通过多种渠道为职工舒缓压力、化解心结,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部分职工存在病耻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不断增长、职工需求不断变化等原因,传统心理服务方式很难真正服务到有需求的那部分职工群体。


心理咨询室遇冷


五年前,宝山区吴淞街道总工会开始尝试为区域职工提供心理服务。负责人向记者回忆:“一开始,我们只是初步探索,借助区总工会的资源,安排几位心理工作者不定期到下辖的产业园区为有需要的职工提供心理辅导。”


到了2023年,街道总工会决定升级心理服务。“我们联系了一家具备资质的心理机构,借鉴法律援助的驻点模式,每周固定安排咨询师到场,并在园区找了一处安静的房间,在保障隐私的同时提升服务体验。” 负责人介绍。


然而,一年下来,服务使用情况仍未达到预期,前来咨询的职工寥寥无几。负责人坦言:“我们原以为职工会自然而然前来,但现实并非如此。”他分析原因时指出,心理服务与常规工会活动存在本质差异:健康体检或送清凉等活动可以依靠组织发动覆盖大多数职工,而心理服务更依赖职工主动。这其中,认知不足、隐私顾虑、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以及对心理问题的接受程度,都成为制约服务扩展的因素。


为逐步打开局面,街道又开始转变思路,尝试以更主动的方式贴近职工——他们将心理咨询师请进企业,开展心理科普讲座、互动沙龙等轻量化活动,逐步做实丰富心理服务工作。


病耻感阻碍职工咨询脚步


“很多时候,真正阻碍职工走进心理服务室的,不是路程,而是心里的那道门。”本次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坦言,病耻感仍是当前心理服务推广中最现实的阻力之一。


虽然心理健康的话题在当下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表达,但这种病耻的认知仍然留在很多人的心里。这其中,不止是职工,也有部分推动心理工作的工会工作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一些受访单位接受了本报多位记者的采访后,很愿意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但最终仍建议不要公开报道。他们担心,如果一些数据被外界看到,可能会被误解为“职工心理不健康”,影响观感。


其实,这种担心恰恰是误解。心理专家指出,心理问题本身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越是健康的人,越会主动寻求心理服务,这是现代社会中主流且常见的自我照护方式。“事实上,数据量高并不意味着问题严重,而数据量低也不说明不存在问题——很多情况只是未被发现或未被主动表达。”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说道。


客观上,这种观念的残留,也直接影响一些企业端的心理服务供给。一些企业明明为职工购买了心理服务,但员工是否愿意在企业内部使用?大家仍然担心隐私、担心形象。一位企业职员告诉记者:“如果我遇到心理难题,我宁可花钱找外部资源,也不会使用企业提供的免费服务。被同事或领导知道,多尴尬。”在这里,角色关系成为新的门槛——员工怕被上级察觉,领导怕被误解成“扛不住压力”,部门同事之间也存在潜在顾虑。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成服务“真空地带”


与此同时,一些群体的心理需求仍被“结构条件”遮蔽。例如,外卖骑手、平台劳动者等劳动群体,工作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即便街道提供心理服务,也很难以常规方式触达。


一位在某平台工作的外卖小哥告诉记者,他一般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7点左右,只要有单子就要及时接单,就连吃饭都是抽空在车上或者等单的时候扒上几口,“哪里有时间去参加心理咨询?”他坦言,在送外卖的过程中,的确会有不少委屈,“比如单子送晚了会被差评,不帮客人带垃圾也会被差评,有时候忙活了一天,赚的钱还不够一日三餐,想想真的很窝火。”遭遇差评后,他也不敢同家人讲,怕他们担心,“只能靠打打游戏、看看短视频忘记这些不愉快的事情。”


职工需求不断变化


更广泛地看,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这不仅与行业、年龄、性别有关,也与个人经历和生活阶段密切相关。有些需求具有普遍性,比如职场压力、情绪调节等;有些则相对小众或个性化,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或特定职业的高压情绪管理。同时,一些心理服务需要私密的、持续跟进的方式,而另一些则可以通过公开讲座或团体活动来满足。心理需求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在服务设计上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特征和偏好。


此外,心理服务本身也存在一定成本,而且涉及高度专业的内容,需要长期投入人力、物力。与看病治病不同,心理服务的效果很难立即直观地呈现,更多的是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逐步显现。事实上,工会和企业在推进心理服务时,更多依赖的是持续的尝试和探索,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寻找最适合职工需求的方案。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工的“心”事,你懂吗?——上海...

​八旬老人真情点赞:“他们待乘客...

筑牢法院队伍“心”防线!上海高院...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