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化的车间里感受“中国智造”,在研学基地了解“大国重器”,在高校中了解前沿科技……在过去的1个月里,来自云南西双版纳、保山、红河、鲁甸、巧家的200余名中小学生,在上海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旅程。由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指导,中智关爱通、劳动报社、云南相关州市共同承办的“沪滇携手促振兴,民族团结一家亲”云南青少年交流活动于8月12日结束了最后一场活动。在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来自云南的学生见到了大山外的世界,也近距离体验到“未来职业”的魅力所在。
推开家门走出大山
书本里的知识触手可及
“沪滇携手促振兴,民族团结一家亲”。8月4日下午,在上海锅炉厂,来自上海闵行区和云南保山的学生们共同参观“上海制造”生产线,合作制作手工火箭,感受科技的魅力。他们一起走进光明工厂,体验“一滴牛奶的奇趣旅程”。不少孩子在学习之余,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留下可以珍藏一生的合影。
记者了解到,本次“沪滇携手促振兴,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特别组织了200余名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来到上海。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走出云南,也是一次格外珍惜的学习机会。“我们这次来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多人是第一次坐火车、坐飞机出远门。来到上海后,原本只能在书本见到的地标建筑、知名企业都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保山团领队曹建新告诉记者,这次研学是一次希望之旅,“他们都是成绩优异的孩子,这次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们日后走出大山、又将希望带回大山的契机。”
在大金空调的工厂里,来自云南鲁甸的近40名学生走进生产车间和陆忠明技能大师工作室,由全国劳动模范陆忠明和大金空调的职工亲自担任老师,将安全生产、技能创新等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课程。陆忠明坦言,对于已是中学生的孩子们来说,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有趣的研学之旅,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一粒种子,是对于他们未来就业的一次启发,意义非凡。
复旦定制“脑科学之旅”
播种科学梦
“睡觉的时候为什么会做各种梦”“自我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做过一件事情但事后想不起过程是怎么回事”……8月10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内,云南学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向舒友生教授和倪金飞青年研究员,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得到科学家的真诚回应。引人入胜的神经系统入门、有趣的四组科学实验、别开生面的科普分享。当天,一连串的科普活动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据悉,为了招待好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做足了准备,将顶尖实验室转化为趣味课堂,精心设计了一场“脑科学之旅”。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内容均是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为孩子们策划的“定制款”,众多学生老师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负责开场讲座的刘熹博士精心设计讲座内容,不仅涵盖了神经科学的基础入门,更将健康生活的小知识巧妙融入其中。青年研究员倪金飞的科普讲座从云南人熟悉的毒蘑菇案例切入,巧妙融合地域元素与科学新知,瞬间拉近了孩子们与复杂研究的距离。肖宇婕博士则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待来自外省市的学生,特意准备了四组实验操作,尽可能丰富科普的形式,让孩子们有了初次接触科研仪器的机会。
活动时间虽短,但在每个孩子心里播下了科学火种。巧家县第三中学王浚源说,“生动的语言、有趣的课堂、详细的知识、亲切的老师让我对未来又增添了一份期望。”孩子们在感谢信里写下真诚的心愿——“期待未来能考入这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