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马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拓荒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5-10-17 16:37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马雄教授从医三十余载,让上万名患者摆脱了肝移植的命运。

一位医者近三十年如一日地深耕自身免疫性肝病这片曾经的“荒漠”,让无数徘徊在生命边缘的患者重获新生。


这位医者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马雄教授,这位长期致力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诊疗与研究的专家,从医三十余载,将一个个“隐源性肝病”谜题揭开,让上万名患者摆脱了肝移植的命运,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闯进“无人区”的勇士


如今,在肝病诊疗中有个被废弃的词——“隐源性肝病”。时间回到20多年前,这个词还经常被挂在医生嘴边。当时,如果一位慢性肝病患者排除了病毒性、酒精性病因,但却无法确定病因时,医生通常会将其归为“隐源性肝病”。


“隐源性”并非肝病的一种,而是代表着当时医学水平无法解释清楚病因。


1995年,马雄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从仁济医院著名肝病学家邱德凯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他的研究方向渐渐聚焦到当时国内一片空白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


在邱德凯教授的指导下,马雄勇闯“无人区”,在国内率先开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诊治研究。他从最关键的两项技术——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和肝组织病理学解读入手,逐步建立起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模式和规范,建立了“自身抗体检测标准化、临床病理讨论常规化、临床诊治最优化”等标准流程,实现了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隐源性肝病”被撕去蒙面的面纱,被证实就是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谓自身免疫性肝病,通俗讲就是肝脏发生“内战”了,免疫系统不认为自己的肝细胞或胆管上皮是“自己人”,而以为是外来的入侵者,于是会想办法清除这些“入侵者”。


多年来,马雄在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做出了多项创新性工作。他通过多中心合作研究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积分系统进行了大样本验证,并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其更适用于中国患者。他通过队列研究将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患者诊断标准中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进行调整,优化了患者的临床处理,并改写了亚太肝病学会诊治指南中该疾病的诊断标准。


2019年初,由马雄领衔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临床诊疗和免疫调控新策略》项目获得2018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得了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马雄还牵头撰写了我国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与治疗共识,2021年又牵头撰写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并主要参与了亚太肝脏研究学会《亚太地区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指南》和《亚太地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治指南》的制定。他不仅在国内引领该领域发展,还走向国际舞台,作为中国唯一的学者同时入选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学组和全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学组,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医者仁心的临床实践


在临床工作中,马雄带领团队每年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万余人次,其中90%以上为外地患者,缓解率达到90%以上。


一名20多岁的女性患者肝功能异常、黄疸严重,辗转多家医院半年却查找不出病因。当她找到马雄时,一个劲地恳求道:“马教授,您一定要救救我!”


马雄通过血清抗体和肝活检检查,明确其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已出现早期肝硬化症状。经过一个阶段的免疫抑制治疗,其病情明显缓解并基本控制。


后来这位患者不仅康复了,还结婚生子,她感激地说:“之前差点连性命都不保,更别说当妈妈了,是马教授给了我完整的人生。”


高超的医术让无数患者涌向马雄的诊室,从黑龙江到西藏,从海南岛到新疆……全国各地的患者在这里聚合,寻找一线生机。原本,马雄每周只看两个半天的门诊,但不断增加的病人让他每周的门诊时间延长到两个整天。


医者仁心,对前来求诊的患者,马雄从不拒绝加号诊治,一天下来往往要看140多位病人,晚上8点才看完门诊是他的常态。一天门诊看下来,本身已经非常疲惫,有的病例还特别“烧脑”,但马雄总说,越到后面越要有耐心,不能敷衍任何一个患者,“他们愿意等到这么晚,一定是因为需要你,信任你。”


不仅关心患者的身体状况,马雄也很关心患者的心理。2015年,肝病学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个用了50年的病名启用新名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这一更名倡议是由马雄和11位国际权威专家一起推动的。马雄解释说:“肝硬化和胆管炎,名字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随着早查早诊深入人心,很多患者不再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如果疾病名字仍然叫肝硬化,患者就会终日郁郁寡欢。”马雄表示,改名不仅能准确表述疾病特点,更能缓解患者对于“肝硬化”的精神负担,对患者治疗有着重大意义。


精诚大医的初心与使命


马雄倡导做一名“研究型临床医师”。他认为,研究型临床医师虽然前期成长缓慢,但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的诊治决策。


“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做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看病,”马雄说,“我会花很多时间做科研,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加深对于疾病的理解,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做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看病。”


马雄一周的工作中,除了看门诊、住院部查房、病理读片,其余时间只要没有特别安排,他都会出现在病房或实验室里。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也大多会用于科研,这种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使他在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马雄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还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上海医务工匠”,以及“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工匠”等称号,这些荣誉激励着马雄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领域中不断前行。


为了把初心与使命传承下去,马雄对学生和年轻医师要求严格,强调不仅要会看病,更要懂病理、懂机制。马雄经常告诫表示:“医生付出多一点,懂得多一点,患者就少走一点弯路,也少一些痛苦。”对于未来,他仍会继续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尝试更多的老药新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轻副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从“隐源性”到“自身免疫性”,这不只是术语的变更,更是一位医者近30年不懈努力的最佳见证。马雄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仍然每周奔波于仁济东院、西院、南院及合作医院之间,仍然坚持临床科研并重的理念,继续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这片领域中开拓前行。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学前沿】卅载求索破解自身免疫...

【特色医疗】打造仁济方案,构建系...

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交通大学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