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卅载求索破解自身免疫性肝病密码,仁济医院马雄团队为全球肝病诊疗提供“中国智慧”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连敏 发布时间:2025-10-17 16:37

摘要: 仁济医院马雄团队为全球肝病诊疗提供“中国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马雄教授三十年如一日,不懈追寻,推动我国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为全球肝病领域贡献了的“中国智慧”。


构建中国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回顾三十多年前,中国许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等常见原因后,依然无法明确病因,只能被笼统地归为“隐源性肝病”。这种诊断上的困境,往往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快速进展,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肝衰竭。


通过大量研读国际文献、积极与国外顶尖专家交流学习,马雄逐步将国际上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先进诊疗知识引入国内,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优化。2006年,他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专著,并于2020年更新再版,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021年,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指南》,这标志着中国在该疾病的诊疗上迈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


马雄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创新性经验,也在不断为世界提供新的思路。他们的系列研究,验证了国际通用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并深入探索了对于病情已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如何更安全、有效地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关键的“中国证据”。团队还系统性地揭示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和疾病发展规律,其研究成果甚至改写了部分国际诊断标准。这些扎实的临床研究,先后被9部国际权威指南引用。此外,马雄教授还受邀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这正是中国临床研究从最初的“跟随学习”,到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最终在部分领域实现“引领方向”的生动写照。


解密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


卓越的临床成就,根植于对疾病本质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马雄教授团队的研究始终紧跟国际前沿,围绕三大核心领域——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紊乱与肝脏免疫微环境失衡,系统性地揭示了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首先,在遗传易感性研究方面,马雄教授团队利用其庞大的临床患者数据库,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报道了与中国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病密切相关的全新遗传易感基因位点。相关重要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这些发现不仅首次绘制了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人群的遗传易感图谱,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东亚人群与欧美人群在遗传背景上的显著差异。这为未来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精准预警和分型诊断工具,奠定了关键的理论基础。


其次,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人体内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在马雄教授的研究中,肠道菌群不再是疾病过程中沉默的“旁观者”,而被证实是驱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参与者”。团队通过先进的多组学分析技术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肠道内的细菌代谢产物和抗原等物质更容易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打破肝脏免疫平衡,从而诱发并加剧了肝脏的慢性炎症。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为未来“肝病肠治”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思路。


再者,肝脏内部的免疫微环境失衡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重要特征。为了精确解析这个复杂的“微观战场”,马雄教授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像高精度的“细胞雷达”一样,精细绘制了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脏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动态图谱。他们成功识别并定位了导致肝脏自身免疫失衡的关键细胞亚群,如骨髓源性免疫抑制细胞、CD4+记忆T细胞、黏膜免疫恒定T细胞等,并系统阐明了这些细胞是如何被异常激活,导致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频频亮相于《柳叶刀》《胃肠病学》《肠道》《肝脏学杂志》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从三十年前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如今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马雄教授用他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中国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篇章。他不仅为无数深陷困境的患者带来了新生希望,更凭借源头性的科学发现与创新,让“中国智慧”闪耀全球。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特色医疗】打造仁济方案,构建系...

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交通大学医...

【医学前沿】解决“生不了”难题,...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