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探索“身心共复”,重启生命活力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5-11-28 11:17

摘要: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身心共复”式心脏康复体系。

对许多经历过心梗、搭桥或支架手术的患者而言,出院常被视为一个终点,实则是一个更为严峻挑战的起点。胸闷气短、挥之不去的疲惫、对复发的恐惧,以及“动辄得咎”的谨慎,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患者隔离在正常生活之外。


在这一心脏救治“后半程”的空白地带,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历经二十余年探索,将国际前沿的康复医学与中国“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相融合,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身心共复”式心脏康复体系。它超越了“吃药+静养”的传统模式,致力于为每一颗历经磨难的心脏铺设一条安全、科学、充满希望的重返活力之路。


在这里,康复始于一份为心脏“量身定制”的精准运动处方。告别“笼统散步”的粗放建议,科室引入的“心肺运动试验”堪称康复的“导航仪”。患者佩戴面罩在踏车上运动,仪器实时捕捉其心肺功能的极限数据,精确绘制出独一无二的“安全心率区间”和“运动强度红线”。基于此,康复团队像高级营养师配餐一样,为患者开具包含运动方式、强度、时间的“运动处方”,确保每一次训练都在安全范围内高效刺激心脏与体能复苏,彻底化解“不敢动”的恐惧。在这里,康复是一场“心脏”与“心理”的双向奔赴。


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深刻认识到,心理恐惧是阻碍康复的“隐形壁垒”。为此,团队创造性地将“双心医学”模式贯穿全程。康复过程中伴随着专业心理治疗师的个体咨询与康复师与医师的陪伴,精准疏导患者的焦虑、抑郁与“恐动症”,拆除这颗“心理炸弹”。当心态从“我怕动”转变为“我能行”,康复的内在引擎便被真正点燃。在这里,康复是构建全面健康生态的系统工程。针对术后常见的衰弱、肌少症及平衡能力下降,团队引入兼具安全与效能的抗阻训练与柔韧性练习,如同为身体重建“力量支架”,显著改善乏力,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临床营养师则提供个性化的“护心食谱”,医师精细调整用药方案,共同为心脏康复营造一片肥沃的“土壤”。


这套“同济方案”的成效,有扎实的临床数据支撑。由心脏康复科牵头的研究显示,坚持完成系统康复的患者,不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其在生存质量量表和情绪评分上的改善,更是任何单一药物无法企及的。对于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可使心力衰竭发生率、再住院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肺功能测试指标(如峰值摄氧量等)在一年内全面提升。这意味着,康复带来的不仅是寿命的延长,更是生命质量的飞跃。这套成熟的模式已在本市多家医疗单位推广,让上万名患者受益,其成果荣获业内嘉奖,并在大型学术平台上广泛交流,引领着区域内心脏康复的潮流。


在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康复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是一次科学的生命重启,一场温暖的身心疗愈。它用证据与关怀证明,一颗受过创伤的心脏,完全有能力在系统的引导下,迸发出更为强劲的生机,让患者真正实现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精彩跨越。


通讯员:范瑀轩
责任编辑:黄嘉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学前沿】让每一次心跳都有质量...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济...

【医学前沿】同济医院创新推出微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