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百万罹患急性心肌梗死、接受过心脏搭桥或支架手术乃至深受心力衰竭困扰的中国患者而言,出院并非治疗的终点,而是一场更为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生存考验的开端。传统观念中,“静养”曾是心脑血管事件后的金科玉律,然而,过度静养导致的体能断崖式下跌、焦虑抑郁情绪蔓延、药物依从性不佳以及居高不下的再入院率,共同构成了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生存困局”。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在我国较早地系统引入并发展了以“全程、全面、全方位”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心脏康复模式,通过二十年的深耕与实践,成功打造了一套融合医学评估、运动处方、心理支持、营养干预与健康教育的“同济心脏康复方案”,为无数患者打破了“因病致残”的宿命,开启了生命重建的新篇章。
从“修理器官”到“重塑生命”
确立“双心同治”为核心的康复模式
我国每年约150万人接受冠脉介入手术,血管被“撑开”的瞬间,患者常松一口气:“总算得救了!”但数据却给出一个事实,术后1年再发心梗、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比例仍高达15%;近半数人出现“不敢跑、不敢吃、不敢睡”的三不症状;抑郁与焦虑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药物依从性不足50%,再住院率20%。这些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却成为阻碍患者康复的“隐形壁垒”。
现代心脏康复的核心病理生理环节是“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与“应激-情绪网络失衡”并存。团队将“生物一心理-社会”双心医学模式深度融入康复实践,强调成功的康复不仅要实现冠脉再通和射血分数改善(救“心脏”),更必须修复创伤后应激、焦虑抑郁等心理损害并重建患者的生活信心(救“大脑-情绪”)。该“双心同治”理念为后续个体化、精准化康复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循证基础,彻底扭转了“重血运重建、轻身心康复”的传统狭隘观念。
构建“五位一体”精准康复体系
破解“不敢动、不会动”的临床难点
在同济医院,每位患者都会拿到一张评估与康复处方,五个格子依次排开:评估、运动、药物、心理、营养。
在康复开始前,每位患者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准入评估。团队利用心肺运动试验等“金标准”工具,精确测定患者的最高安全心率和最大运动耐量,如同为每位患者绘制了一张独一无二的“运动安全导航图”。同时,辅以标准化的心理、营养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全面勾勒患者的健康状况全景。同时科室彻底告别了“笼统散步”的粗放模式。基于评估结果,医生、治疗师、护士共同为患者开具“一人一案”的运动处方,精确规定运动方式(如踏车)、强度(靶心率范围)、时间与频率。在严密的医疗监护下,让患者安全地“动起来”,亲身验证“适度运动比静养更安全、更有效”。同时根据康复过程中的血压与心率变化,精细调整用药方案,实现“康复指导用药,用药保障康复”的良性循环。同时营养与心理也会提供双支撑,将健康生活落实到实处。
二十年耕耘
打造心脏康复新高地
通过超过二十年的持续努力与学科建设,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已从一个小众的亚专科,成长为全国范围内的心脏康复标杆与培训基地。科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重点研发、上海市卫健委重点扶持学科项目等各级课题资助20余项,累计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其建立的“评估-处方-监护-反馈”标准化康复流程,已在本市及周边地区的40余家医疗单位(包括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成功推广与应用,累计使超过1万名患者直接受益。科室提出的“家庭-社区-医院”的转诊模式,其研究成果在各大城市推广,极大地深化了业内同行及公众对心脏康复全面价值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