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我坐着船来到了儿时早已向往的上海,在滨江临海的宝山安下了身。万万没想到,后来的20年里,我还在和港口打交道。”近日,徐红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讲述了她自己的奋斗史。
对于从中国著名的“海洋经济之乡” 启东走来的徐红来说,同处长江入海口的宝山无疑是她情有独钟的又一故乡热土。
在浪遏飞舟的江海间,她为北上海崛起的邮轮事业极尽心力,发奋耕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她也挺身而出,冲在前线,稳定住了军心。
从海洋经济之乡走出,她在上海水上门户找到了出路
1970年10月1日,徐红出生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启东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她读书颇为刻苦,但在高考前,父亲因病重不治离世,让徐红大受打击,从而与企盼多年的大学失之交臂。
在家乡务农了不到半年,徐红决定来上海闯一闯。1989年至2002年,她在宝山的一所小学当过内勤,兼过代课老师;在杨行镇务过农;也在宝钢商场当过营销员。初到宝山的那些岁月里,吃苦耐劳的徐红很快融入了上海。
进入21世纪,宝山依托滨江临海之优势而跨入水上客运事业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十六铺航线改造北迁,一个现代水上客运中心雏形北上海的滨江宝山形成。2001年,徐红凭借着宝钢商场8年营销服务经历的优势,在招聘面试中脱颖而出,有幸成为吴淞口开发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
“我终于盼来了这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内心是很兴奋很激动的。”徐红说,当时,她作为客运员,要负责许多琐碎工作。但她的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哪怕就是扫地,我也要比别人扫得干净!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十余年间,她很快从普通客运员,一跃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最终,成为了公司的党委副书记、港口运营总监。
为树立“威信”,她义无反顾地剪掉了长发
身穿深蓝色的工作装、戴着眼镜,一头利落的短发……如今的徐红不用开口,光是往码头一站,不怒自威。关于她的短发,也有一些故事。
据徐红回忆,21世纪初,当她由服务员客运班长转任客运主任时,种种考验接踵而来。“当时,客运站仅五六个管理人员,而一天的车客渡航班多达40多次余次;同时,还有要兼管省际航线业务车客渡,我们每天都像打仗似的,紧张、繁忙。”她说,那段日子里,每天凌晨三点多,她就赶往现场指挥,晚上还不时坐阵值班。要是碰上节假日,她更是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掰用。
当年,在吴淞客运站现场指挥的管理人员中,徐红是唯一的女性,为了增强港区指挥管理的严肃性,她毅然把一头飘逸的长发剪掉。“现在想想,这一个举动可能没啥作用,但当时,剪去长发也是给自己壮了壮胆,表达了决心。”徐红笑着说。
2010年,徐红转任新组建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码头作业部经理,这无疑是她职业生涯中又一个全新的起点。作为涉外窗口,徐红更加注重窗口服务工作的总结和提升。每次工作结束,徐红总与同事们聚在一起分析研讨,优化工作流程。
自2011年以来,她所率领的码头作业部相继获得市级和区级“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模范职工小家、上海市巾帼模范岗等诸多荣誉称号,徐红本人也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宝山区优秀党员、宝山区“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疫情爆发,她自始至终坚守一线
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给快速发展的邮轮产业匆匆摁下了紧急暂停键。徐红回忆道,1月10日,她还在和同事聊着客运大楼的布置,以及即将到来的春节黄金周。“一切都整装待发,每个人都干劲十足。”然而,随着武汉封城的消息传出,徐红和她的同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记得1月23号,我们有个船次靠岸了,原本下船只需2、3小时;那天因为要测温,客人下了足足7小时。”徐红说,邮轮具有“人员高度密集、空间相对封闭、联通国内国际”的特点,给防疫带来巨大挑战。作为分管邮轮实务操作的主要负责人,她只能积极做好消毒隔离、旅客测温、解释安抚和矛盾化解工作。
在9个昼夜的严防死守里,徐红也曾有过摇摆与挣扎。“大年初三是我父亲的忌日,我每一年都会回老家给他上柱香。但今年有疫情,我实在放不下这里,也怕对不起父亲。”最终,徐红在年初三凌晨自驾回了老家,祭拜好父亲后,又匆匆赶回了码头,一共在家停留不到半小时。
有同事给她做了统计,自1月初以来,徐红曾连续20多天没有休息,但她毫无怨言。最终,她和团队确保了3万余名旅客、1万多名船员“零输入”“零感染”“零输出”,堪称行业奇迹。
在徐红看来,作为第二故乡的宝山无疑是她一生无悔的选择。对于站立地区发展潮头的当代滨江建设者来说,徐红所强烈感受到的是,那道道浪花间翻飞着她引以为豪的甜蜜事业,也放飞着她熟悉倾心的希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