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会把家中老人送到养老院吗?不少市民往往认为,作出这样的选择是情非得已。但事实上,随着上海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传统的“4-2-1”结构家庭(一对夫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的养老压力日渐加大,“去养老院养老”也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主动选择。
重阳节来临前夕,劳动报微信公众号“醒来”栏目发起了一项养老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6995人份。调查结果显示:36.8%的受访者在面对家庭养老问题时愿意选择一家价格合适的靠谱养老院,63.2%的受访者首选让老人住在家里,自己照顾或者请保姆上门照顾。
老人进养老院,并非都是“情非得已”
“能不去养老院肯定不去,老人自己也是希望能在家养老,但是家里人护理不好,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照护的。”市民陈阿姨近期刚把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送到了家附近的养老院,老人失能多年,一直离不开人照顾,之前一直是陈阿姨和保姆细心照顾多年,非常用心。
但是随着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年近六旬的陈阿姨体力逐渐跟不上,和子女再三思量后,决定送老人进专业养老院。
据劳动报发起的养老调查问卷显示:
58.4%受访者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觉得“老人能住在家里固然好,但是自己照顾不够专业,洗澡和吃饭都是问题”;
52.3%认为“年轻人上班和照顾孩子已经很累,实在没有精力照护老人,还是送养老院放心”;
“其实像陈阿姨这样的案例真的太多了。”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院长乔毅皓告诉记者,以杨福院为例,现在85%都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
劳动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上海养老院内入住者中,确实普遍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
“有些老人独居,不能离人,所以就来我们福利院了,还有这些老人的照护难度高,家属不专业。”乔毅皓告诉记者,有些家里请保姆帮忙,换了有十几二十个了也不能满足需求,实在没办法就把老人送进来了;还有就是像陈阿姨一样,自己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
那么,是不是所有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家庭,都是迫不得已?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劳动报的调查:
29%受访者认为,“和老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不同容易有矛盾,送养老院对双方都好”;
20.5%受访者认为,“家里房子不够宽敞,住在一起不方便”。
记者采访发现,抱着类似观点的市民家庭中,有不少是老年人主动要去养老院。
“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伴过世后就和儿子媳妇住一起,自己房子租了出去。然而和年轻人相比,生活习惯实在差太多,就比如我每天五点就要吃晚饭,但那时候他们都没下班,加上市中心房子面积有限,住的也并不十分舒适。”年近七十岁的李大爷近期在和儿子挑选养老院,“我老房子的房租基本能用来付养老院的钱,儿子媳妇还不用再请保姆照顾我,现在有些养老院设施很好,活动又多,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当前,一些老人生活能自理,思维清晰,家属们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更有利于老人生活起居。平时,家属们轮流到养老院里陪老人散步、聊天,老人自己在养老院里过得也很开心。
“从专业技能角度说,如果扶、抱不专业,特别是给老人起床、转运、洗澡等等操作不当的话,反倒会造成两个人相互的伤害,因此到养老院由专人照护成了最终选择。”乔毅皓院长表示,如今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老夫妻结伴在家养老会面临诸多不便,很多老人因此主动要求入住养老院。
目前上海多数家庭结构是“4-2-1”型,也就是一对夫妻要为四个老人养老,还要照顾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学业。社会的快节奏、职场的高压力之下,家庭养老日渐成为沉重的负荷。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不少思想开明的老人也会主动要求入住养老院,和下一代之间留出“让人舒服”的距离,让彼此生活质量都更高一些。
因此,在当下社会,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已经不能简单地与“不孝顺”划等号了。记者采访发现,上海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中高端养老机构,开发建设出更适合普通老年人的养老院房型和服务。
市民最关注“养老院会善待老人吗”
其实,家属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大都有一些顾虑。
劳动报养老调查问卷显示,这四件事很受关注:
高达85.5%的受访者最关注“工作人员能否善待老人”;
52.9%关注“摔倒、碰伤、突然患病等人身安全问题”;
46.5%关注“老年人会不会孤独寂寞,出现心理问题”;
42.5%关注“吃饭是否营养、可口、卫生”。
近年来,发生在养老院内的虐老事件频频发生。2011年河南郑州养老院虐老事件就曾引起巨大关注,冷血护工郑焕明总是凌晨3点左右把老人们拖起来,如果有的老人不想起来,就抽老人耳光,殴打老人。
近日,抖音上有博主也分享了一个老人的真实案例。老人是广州本地人,年轻时潇洒爱玩,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去年突然脑梗,无法下床。由于身边无人照顾,老人只能选择去养老院。
他选择的是广州一所高端的“顶级养老院”。独立的居住房间,每个人都配备专门的护工和医生,加上定期做康复训练,平均一个月最少要8万起步。
可没想到,他只在养老院待了两个月,便去世了。
原来是护工摸清了他的情况后,知道他没有依靠,于是对他的态度极其恶劣,期间受尽各种糟心和侮辱人格的事。因此短短两个月,老人便“灯尽油枯”。
“我们基本上尽量选择公办养老院,一方面价格适合,另一方面更加放心,里面护工、管理人员都相对更专业、更尽责。”市民林阿姨的妈妈今年已经97岁,在杨福院住了多年。“就拿这两年疫情期间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养老院是封闭管理的,我们都不能去看望妈妈,但是杨福院特别让我们放心。而且这里医养结合,老人万一有点碰伤擦伤,或者有其他医疗需求,随时可以得到医疗服务。”
由此可见,如果想要更多市民主动选择在养老院养老,就需要养老机构采取更切实的安全和人文措施,彰显职业操守,打消社会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