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风险降低42%!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治疗“中国方案”首发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2-09-06 22:05

摘要: CHART研究汇聚了全球72家顶尖泌尿肿瘤中心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历时4年多完成。

9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领衔团队发布了一项关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最新成果,证实首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二代抗雄药物“瑞维鲁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去势治疗),可将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42%。


“我国前列腺癌患者众多且晚期患者比例较高,然而我国针对前列腺癌的自主创新药物少、研究起步晚,国际舞台话语权较小。”叶定伟教授表示,这一研究结果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影响因子54.433),标志着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治疗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广泛认可。


70%前列腺癌初诊已是中晚期


据了解,目前前列腺癌发病率位居全球男性恶性肿瘤排行榜第2位、死亡率排第5位。而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虽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数据,2020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达到11.5万例。在生存率方面,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整体可达98%,而在我国,这一数字仅为50%左右。


“早期前列腺癌治疗效果良好,近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公布了6000例早期前列腺癌疗效数据,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近100%。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前列腺癌早期比例高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晚期患者比例高,70%的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叶定伟教授说,这也是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旦初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那就意味着很多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这些患者往往只能通过内分泌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


据悉,几乎所有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在1-2年后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且情况会迅速恶化。目前,对于这类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十分有限。


“中国方案”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当前通用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案多是基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发病特征(肿瘤负荷、基础疾病等)和诊疗现状较国外有一定的差异,能否寻求更贴近、更适合国人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


叶定伟教授牵头的CHART研究将目标锁定到药物“瑞维鲁胺”,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该药物本身在分子结构上进行了重要创新和改良,更适合中国前列腺癌人群。叶教授联合了全球72家参研中心,其中包括22家欧洲中心;研究共入组654例患者,国内患者占比90.4%。通过比较“瑞维鲁胺联合去势疗法”和经典的“比卡鲁胺联合去势疗法”在高瘤负荷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而获得更优的治疗方案选择。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比卡鲁胺组,瑞维鲁胺组患者发生影像学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56%,且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42%;在次要和探索性有效性终点上,瑞维鲁胺组患者同样显示出显著获益;此外,瑞维鲁胺组还显示出优异的安全性。


创新药物研发将为更多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大众的认知中,往往对药物临床研究有所误解,担心成为新药研究的小白鼠。”叶定伟教授表示,其实,药物临床研究往往给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让失去治疗机会的晚期患者能够用上国际前沿水平的药物,也会给部分患者极大的减轻经济负担,用药期间也会得到更全面的关注,CHART研究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范例。


据悉,叶定伟教授先后牵头国际国内多中心泌尿肿瘤新药及新技术临床研究70余项,占国内该领域临床研究的80%。瑞维鲁胺的另一项III期研究,即瑞维鲁胺围手术期治疗适合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局限高危或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仍然是前列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前提。定期体检、做好前列腺癌筛查是防治前列腺癌的第一步。对于5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我们建议进行每年一次的血液PSA检查,一旦发现异常便可早期干预,以免贻误病情。”叶定伟教授呼吁。


通讯员:钟萱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前列腺癌诊治“复肿技法”破解 “...

医工交叉,破解诊断难点和痛点,三...

腹腔转移肿瘤大如“双胞胎”,无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