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致使前列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70%,远低于发达国家近100%的生存水平。
在11月26日开幕的2022上海泌尿肿瘤国际论坛上,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表示,中国人群确诊前列腺癌分期较晚,初诊早期患者仅占到42%,进展性前列腺癌占了58%,筛查力度不够普及、进展性前列腺癌生存率低,是我国当下前列腺癌防治领域需要攻关的焦点。
在上海,前列腺癌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四位。今年9月,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浦东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就已超过胃癌,高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众所周知前列腺癌被称为“退休癌”,好发于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从2019年上海各区人口结构比例来看,浦东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32.1%,是全市较为“年轻”的城区,所以放眼整个上海市,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在现今前列腺癌筛查尚未普及大背景下,发病率如此之高,亟需倡导推行早筛、早诊。叶定伟教授表示,提高民众前列腺癌的筛查意识,将早筛关口前移成为从根源上提升前列腺癌整体疗效的重要策略。
虽然很多癌症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从血液中检测出来,但前列腺癌可以。抽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当前筛查前列腺癌的最简单方法,但存在假阳性率高、还需穿刺确诊等缺点。为解决这种筛查准确效率低的难题,叶定伟教授领衔团队率先从“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准确率”入手 ,开发的前列腺癌精准早筛“复旦模型”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从单纯基于PSA筛查的52%提高到了74.5%。
此外,在我国,前列腺癌初筛阳性人群最终到专业医疗机构完成后续诊治、特别是前列腺穿刺的比例不到3成。叶定伟团队采用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前列腺癌精准筛查服务站的模式,尝试将前列腺癌早筛关口前移,把优质筛查资源下沉到社区,提升民众的参与度和知晓度。他们打通了从筛查到治疗的绿色通道,将早筛阳性的前列腺癌患者第一时间转诊至肿瘤医院进行穿刺明确诊断,有效提高了这些“潜伏”患者的5年生存率。
考虑到现有筛查模式实际转化率的不足,叶定伟牵头制定了前列腺癌筛查的“中国策略”——中国第一部《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将“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前列腺癌精准筛查社区服务站”的模式推广到全国。为将前列腺穿刺精准技术普及到全国、提高穿刺准确率,作为中国前列腺癌研究协作组主任委员,他携手全国前列腺癌领域知名专家更新了《前列腺穿刺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为前列腺癌早筛工作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立了覆盖前列腺癌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早筛、精准手术、精准影像和精准分型,构成了前列腺癌多策略融合诊疗模式——复旦方案,精准制导的多维度综合治疗为提升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生存质量带来了有效解决方案。
(头图:叶定伟教授手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