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陪诊师②|上海568万老人渴望“医有所依”催生陪诊服务,物业、养老机构纷纷入局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5-04-22 14:58

摘要: 物业、养老机构、陪诊相关企业纷纷入局,陪诊师热潮背后,是对老年人就医困境的关注。

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这是每位老人的心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568.05万人,占总人口的37.4%。其中,“纯老家庭”老年人数178.30万人,独居老年人数33.41万人。


越来越智能的医院让老年人望而却步,越来越忙的子女让老年人不忍打扰,“横空出世”的陪诊服务解决了不少老年人就医痛点难点,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着物业公司、养老机构等纷纷入局陪诊服务。


一条语音唤来物业“临时女儿”


“小张,我突然有点头晕,你能不能来陪我看看毛病?”今年1月22日早上6点,因为高血压一夜没有睡好的张阿婆给徐汇城投憓家社区养老顾问张欣发送了一条语音消息。


张阿婆今年80岁了,儿女要么工作繁忙,要么也身体抱恙,而且住得远,不能及时赶来陪她看病。几年前独自到六院看病的经历,让她心有余悸。那次她因为腿疼,要到骨科等三个不同的科室挂号检查,“医院大,人也多,自己连楼层都搞不清楚。”张阿婆回忆,当时她不小心弄丢了一张缴费单,忘记了接下来该去哪里检查,急得都快要哭出来了。当了解到小区物业能够提供陪诊服务,便立刻留下了参加过陪诊师培训的张欣的联系方式。


收到张阿婆的消息后,张欣第一时间联系小区居委安排人员上门查看情况,并迅速赶往老人家中。详细了解了张阿婆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后,她整理好老人的证件、病历卡、当前服用的药物等必需品,签好陪诊服务协议,搀扶阿婆拄着拐杖下楼坐上提前叫好的网约车。“培训的时候学到的拄拐、推轮椅技巧,没想到第一次上岗就用到了。”张欣说道。


“阿姨,您现在还觉得哪里不舒服吗?看您吃过药之后血压已经降下来一点了,不会有大问题的,您不用太紧张。”一路上,张欣仍然关注着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且帮助她纾解情绪。


9点左右,两人来到徐汇区中心医院。就诊过程中,除了张阿婆必须自己走动,到不同区域做的各项检查,其余的跑腿工作,例如送检血样、取报告、办理住院手续等都由张欣代劳。直到下午1点多,张阿婆到病房安顿好,张欣才离开医院。


虽然一次陪诊服务已经结束,但张欣仍然记挂着张阿婆的身体情况。晚上在电话中得知老人的儿子已经来到医院陪护,她才彻底放下心来。


“小张就是我在明丰的女儿,有需要一叫她就来了。”真诚、贴心和专业,让张阿婆反复预约小张来陪自己就诊。“老人再来找我陪诊,就是最好的评价了。”张欣说。


近日,张欣再次陪同张阿婆到徐汇区中心医院复诊。“师傅,您再往前开一点,前面那个门更近。”相比于第一次陪诊时的紧张和生疏,这一次她显得游刃有余。陪着张阿婆从诊室走出来,两人脸上都带着笑意:“医生说检查报告没有什么问题,不用开新的药了。”


陪诊进入“物业+居家养老”服务清单


物业提供陪诊服务,是徐汇区持续拓展“物业+居家养老”服务清单的新探索。


记者从徐汇区民政局了解到,徐汇的老年人口具有“三多”的特点——高龄老人多、独居纯老家庭多、居家养老的老人多。截至2024年底,徐汇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已有34.87万人,占总人口的36.6%。其中,80岁以上户籍老人6.11万人,占老年人口17.5%,比例为全市最高;还有纯老家庭7.59万人,高龄独居老人7800余人。


明丰新纪苑小区内的徐汇城投憓家服务站。于玘珺 摄影


为了能就近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徐汇区民政局会同区房管局,联合各街镇,充分利用物业服务企业资源,开展起了“物业+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生活盒子、邻里汇、居委等老人家门口的空间设置服务站,老人及家属可以到现场或通过电话、小程序,预约维修、家政、护理、照料四张服务清单中的内容。


至今,徐房集团下属物业公司、徐汇城投下属企业和上海中鹊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设置的“物业+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已覆盖徐汇所有街镇,并且服务清单中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随着老人的陪诊需求的增长和陪诊师培训体系的建立,陪诊服务也被纳入其中。


徐汇城投憓家生活服务负责人陈辉表示,开展陪诊等服务,是物业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对老年家庭而言,看病、取快递、日常护理,甚至聊天等需求,都可以在小区内被解决;对物业而言,通过提供养老服务,不仅增进了与居民的沟通,能更好地建设“满意物业”,也拓宽了收入渠道,工作人员也能获得额外的收入。


据了解,物业服务人员通过提供“物业+居家养老”服务,每次的额外收入约为30元至35元,月平均额外收入可达300元至1000元。


养老机构里的陪诊成为“托底”保障


“丁主任,我就在你这里挂号咯!”“晓得啦,苏阿姨,侬放心,我肯定陪侬去医院。”……在虹口区红日老年公寓里,楼层主管丁振勤轻轻拍了拍82岁苏阿姨的手,笑着说。


“老了,不中用了,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难受。”苏阿姨拄着拐杖,叹了口气。三年前,老伴儿去世后,苏阿姨住进了这家养老院。除了日常起居有人照顾,养老院还解决了她最大的烦恼,就是看病。“老头子还在的时候,有一天夜里突然不舒服,我想带他去医院,弄不动,到了医院,这也智能,那也智能,我也搞不来。”苏阿姨有一儿一女,工作都很忙,她也理解、心疼孩子们。“有时候我打电话过去,女儿就说,做啥,上班呢,没事挂了。儿子呢,来看我的时候,也一直在打电话开会。”


住进养老院之后,苏阿姨心中那种看病怕麻烦子女,自己去搞不明白的慌乱感减轻了不少。“我现在要是需要去医院看病,就和丁主任说,她会安排护理员跟我去。”


红日老年公寓的护理员为老年人提供陪诊服务。受访者供图


丁振勤告诉记者,目前养老院入住了200多位老人,大部分为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就医需求旺盛。“高龄老人的子女也岁数大了,他们可能自己都看不来,孙辈们工作都很忙,还有些老人独居老人。”因此,养老院提供了陪诊服务,护理员作为陪诊师,陪同老人看病,但收费为公益价格。“30元一小时,象征性收费,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把这些老年人服务好。”


但丁振勤坦言,养老机构的这些陪诊师们基本上属于为爱发电,“她们本身都还有养老机构里的日常工作,能承接的陪诊量有限,所以我们还是优先考虑确实没有家人、无法自己去看病的老人,我们先安排陪诊。”


陪诊需求井喷背后是老人对“医有所依”的渴望


“护士,麻烦你帮我看看,我这个卡怎么插不进去啊?”


“儿子给我挂了号,但我找不到诊室,急死了!”


“CT在哪里做?不在这栋楼啊?”


……


在医院里,随处可见焦虑的看病老人。老人对“医有所依”的渴望超乎想象,据《2024年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显示,超九成受访老人就医需要陪诊,这也使得陪诊师行业日益升温。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陪诊服务人次达434.3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了1倍。行业的膨胀吸引着更多“入局者”,2023年,我国陪诊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59.8%至385家。


物业、养老机构、陪诊相关企业纷纷入局,陪诊师热潮背后,是对老年人就医困境的关注。


今年1月份,上海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制订下发了“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 宣布在浦东、杨浦、徐汇等9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陪诊服务进入政府视野,加速推进。


上海一些区也开始了市场化模式的试水。比如,杨浦有“国融乐养”陪诊服务,两小时168元,四小时298元。浦东“浦老惠”陪诊服务,198元四小时,也有承诺由持有护士资格证或者护理员等级证书的专业人士提供服务的,定价为280元四小时。浦东还在各街镇设置了24个线下站点,线下咨询转化率甚至超过了80%。


“人到中年,压力是真的大,工作忙得喘不过气来,频繁向领导请假带父母去看病,总归不大好。”白领陶女士父母身体都不大好,是医院的“常客”。“有时候实在没空,就网上请陪诊师陪他们去看病,确实很方便。”


在当下,陪诊师成为一种新的就医选择,他们的温暖陪伴也给病痛之中的人们带来些许安慰和依靠。


头图为陪诊师张欣协助张阿婆挂号。 于玘珺 摄影


摄 影:于玘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蹲点陪诊师①|这份最近爆火的新职...

提升陪诊师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上...

上海试点新职业“陪诊师”,培训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