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陪诊师③|“临时家人”离专业规范还有多远?陪诊师职业良性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郭娜,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5-04-24 16:48

摘要: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规范,陪诊师这一职业的良性发展还需多方努力,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与阵痛。

作为新兴职业,陪诊师行业发展日益升温,但“成长的烦恼”也不少。在蹲点调研中,不少老人觉得陪诊服务价格有些贵,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事陪诊行业的人也有些担忧,发生纠纷如何处理?陪诊能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工作?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规范,陪诊师这一职业的良性发展还需多方努力,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与阵痛。


陪诊服务价格太贵?将纳入养老服务补贴


“我之前在招聘软件上刷到过陪诊师这个岗位,当时我觉得一单几百块,挺挣钱的。”去年10月,张欣入职徐汇城投憓家,成为一名社区养老顾问,陪诊也成了她的工作内容之一。


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张欣才意识到,这钱并不好赚。“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老人了解并接受付费陪诊。”开始时,她甚至与小区的快递员合作,利用上门送快递的机会,向居民介绍陪诊服务。但小区里许多老人都觉得80元一小时、80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八折优惠的价格有些贵,还有人把她当成了骗子。


“一次要两三百块,太贵了。”在采访中,确实有不少老人坦言“请不起陪诊师。”


陈阿姨今年79岁了,她坚持早晚锻炼,思路清爽,身体也不错。“老姐妹们生病有时候喊我陪,我比她们稍微年轻点,能搞得明白。”陈阿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网上请的陪诊师,一次陪诊4个小时要两三百块,加上打车费用、挂号费、检查费、药费,对老年人来说压力不小。


“我们岁数大了,毛病也多,要经常去医院,不是一个月或者几个月一次,这样的价格吃不消。”“去医院要等的,路上时间也算钱,不划算。”陈阿姨连连摇头。


能不能把陪诊价格“打下来”?


“目前每次陪诊平均消费在两三百元,从下单情况看,子女帮助购买的订单比老年人自主下单的情况更多。”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在《2025上海民生访谈》中说,我们将专业陪诊服务纳入本市养老服务补贴服务内容,对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实行兜底保障。也鼓励各试点区、街镇结合购买服务等形式,为80岁以上高龄、独居等特定对象提供低偿、普惠的助医陪诊服务,以及通过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定资助。


记者了解到,作为陪诊试点区之一的杨浦区也正在努力把陪诊价格“打下来”。杨浦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侍毅岭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老人能够享受到陪诊服务,陪诊服务提供方需要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与平台协商降低费用。同时,杨浦区探索将陪诊服务纳入长护险,或者争取其他政策性扶持资金,如此一来,既能有效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又能确保陪诊师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值得一提的是,杨浦区计划在今年推出针对特殊困难老人的陪诊服务帮扶项目。“帮扶对象主要涵盖经济困难、行动不便、高龄、独居等存在困难的兜底性老人,以及就医频次高、自费开销大且低于全市平均养老金水平的老人。”侍毅岭告诉记者,帮扶形式可能会通过企业让利+基金会扶持等形式,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每月两次的免费陪诊服务。


“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来规范陪诊服务


“网上的陪诊师,女儿给我请过一次,哎呦,不灵。就是把我带到医院找到医生,医嘱都没听,一问三不知。没办法女儿只好又给我挂了一次专家号,白白浪费了挂号费和陪诊费。”苏阿姨说:“外边的陪诊师,抓不牢呀,服务有好有坏,靠碰运气。”


苏阿姨的担心不无道理,井喷的需求与快速扩张的市场之下,陪诊师队伍的管理以及从事这一新兴职业人员保障问题,亟需得到重视。


“上海开放大学从2022年开始陪诊师培训工作,已培训学员1527人。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本市社区或养老服务机构内从事护理、社工、医疗等岗位的从业人员,还有少部分来自本校养老、社工相关专业学生。”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松华说,今年3月份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开放大学共同启动了全市最大规模的陪诊师培训工作,来自16个区的1100余名学员参加为期6天的培训。


培训学点什么?培训系统构建了涵盖陪诊基础知识、陪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医疗基础知识与急救技能、沟通与心理支持、实训教学、法律责任与纠纷化解等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我们通过此项培训,提高陪诊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处置能力,让陪诊师掌握陪诊服务的内容、流程和要求,增强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能够规范、专业地为老年人提供陪诊服务。”王松华说。


记者在培训大纲中看到,学员们可以学到各科室设定与职能、诊疗病种,医师信息查询方式,行政科室及纠纷处理职能科室信息;各大重点医院的重点科室及放号时间;就诊流程,报告、票据的查询、保存及注意事项;社会基础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异地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各类医保结算等实操性非常强的内容,还要学习医疗基础知识和突发事件处置等。比如,要会监测生命体征,能识别老年人的跌倒崴脚、呕吐防窒息、哮喘、癫痫、中暑、低血压、胸痛、气急、意识障碍等急危情形,了解AED的使用操作流程等。


培训之后,还要考试。参训学员经理论考试和实训操作合格后,将获得由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共同颁发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


此外,各区也有不少“自选动作”。


杨浦区的陪诊师项目自2024年7月正式启动推进。为构建起全面且完善的陪诊服务体系,杨浦区组织下属相关单位成立了全市首个陪诊服务联盟。据杨浦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侍毅岭介绍,联盟成员构成丰富,其中包含国融乐养、上海交运、新华医院、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等10家单位。


随后,杨浦区在9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杨浦区陪诊师队伍的实施意见》,是全市首个聚焦陪诊工作的正式政策文件,在全市具有破冰效应。同时,于去年10月举办杨浦区首期陪诊师培训班,参与培训的人员来自不同领域,构成十分多元。其中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为老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等137人完成培训。经过为期4天半的系统培训,125人通过考核获得“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这也是由政府主导诞生的首支陪诊师行业“正规军”。


“我们会同市卫健委组织专家对培训大纲进行论证评审,在考核方面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不合格率,确保陪诊师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表示,各试点区将根据培训考核情况,陆续向社会发布具备常态化专业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名单,老年人及家属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机构和陪诊师提供助医陪诊服务。”


“持证上岗”,陪诊师这项最初起源于民间自发的职业逐渐走向系统规范。


陪诊师这一职业走得更远,还需多维度发力


尽管陪诊服务在开局阶段呈现出良好态势,但要实现更为长远、深入的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棘手的挑战,亟待从多个维度发力改进。


由于陪诊师尚未被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监管职责的划分目前还不够清晰明确。侍毅岭表示,人社部门在培训考核方面虽有监管需求,然而缺乏明确的依据;医疗服务监管由卫健委负责,市场行为监管归市场局,一旦涉及违法欺诈行为则由公安部门处理。未来,多部门联合监管是必然趋势,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建立起高效协同的监管机制。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性质有点像外卖小哥,但目前各方面保障还有待完善。”陪诊师夏春露坦言道。


好消息是,多个平台已经在进行相关探索。


作为陪诊平台——浦老惠的运营方,护仁—安老护颐陪诊事业部负责人张燕燕告诉记者,目前平台上的全职陪诊师都会交五险一金,而按单结的一般会购买商业意外险。“我们一直在摸索的过程,也想做成像美团一样的陪诊甚至养老平台。”为了了解陪诊服务的真实满意度,平台的专业客服会在第二天对客户进行回访。


目前,平台对陪诊师是采取积分制,如果有老人表示不满意,确认核实后会扣分。“第一次暂停接单一周,第二次可能就暂停一个月,连续收到3次投诉,就需要重新接受培训学习。” 张燕燕说。


国融乐养高级客户经理姚海燕则告诉记者,国融乐养为所有陪诊订单购买陪诊工单险,覆盖服务过程中陪诊师因过失导致的纠纷赔偿、陪诊师上下班途中伤亡的赔偿、陪诊师工伤医疗费及误工费等。“我们还设立线上申诉机制,陪诊师可对客户投诉、薪资等问题提出申诉,平台积极响应。”


在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看来,将陪诊师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是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国家层面的有力推动以及各方的积极支持,明确陪诊师的职业定位、准入机制、服务标准等,为整个行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


头图为上海开放大学陪诊师培训现场。校方供图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蹲点陪诊师②|上海568万老人渴...

蹲点陪诊师①|这份最近爆火的新职...

提升陪诊师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上...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