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刊推出系列报道,着力宣传展示上海职工和各级工会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本篇文章是此系列报道的第二篇。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探索中,一批“上海出品”纪录片正加速出海,红色文化展馆推陈出新,文博展览、顶级赛事、文艺盛会纷至沓来……种种尝试皆以中西对话、古今交融的视角,阐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创新氛围中,工会工作者也没有缺席。他们以一场场直播、课堂、对话告诉职工与青少年,劳模何以成为劳模,我们何以通过劳动而成长;他们通过更新场馆、探访打卡等方式,引导职工回溯工运历史、感悟红色文化;他们还举办健身活动、大型歌赛,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同时,展现当代职工的精神风貌。
所有这些实践,这些闪现的花火,都是上海职工、上海工会在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中的积极探索。
何以劳模
9月到10月,知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很忙,先是市总工会劳模先进研修班(第三期)开班,作为上海劳模学院的院长,他带领100多名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劳模先进,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共同学习交流。随后,“奋斗有你最美是你——致敬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主题美术展览正式对外开放,展览位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三楼,市总工会首次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定格”劳模工匠风采。开幕当日,包起帆来到展览现场,展会上,以其为主角的作品灵感正是来源于他与各国专家讨论ISO18186草案的一张照片,当时在他的据理力争下,该标准最终通过,实现了我国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中制定国际标准上零的突破。
包起帆式的忙碌是上海劳模的日常生活,劳模工匠多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在本就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还要承担起劳模责任……
弘扬劳模精神,工人报刊和媒体责无旁贷。近日,劳动报全新推出直播栏目“职工明星会客厅”,每期都会邀请各领域的行家里手、权威专家与读者互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华东医院肾内科主任叶志斌,及上海工匠、上海市第一福利院生活区副主任施晴燕,就老年人经常遇到的养生类谣言、居家护理可能碰到的问题与网友粉丝进行了互动;上海市劳动模范、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法设在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企业展台上,讲解多可协作机器人如何在各类工业应用场景“丝滑上岗”的能力,还操作搭载了AI大模型的书法机器人,现场为大国工匠们写下“大有可为”。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要从青少年抓起。
从暑期到开学,劳模工匠们频频出现在各大校园里。徐汇区一众劳模在暑期全力支持区总工会中小学生“匠心模范寻访”体验“一日营”活动,近10名劳模工匠为562名中小学生提供了31场寻访活动;长宁区劳模工匠数次奔赴爱心暑托班授课,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开学第一课上,各大劳模“走出去”进校园,劳动精神与孩子们产生了连接。
文化浸润心灵,工匠精神扎根心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循着这一思路,一场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展为75名劳模工匠进行艺术造像,他们中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人民教育家于漪等老劳模,也有当前正在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力量的年轻一代劳模,如大国工匠周琦炜、杨戌雷,党的二十大代表成慧、郁非、吴娜等。
来自中央美院38位艺术家,以油画、国画、雕塑多种形式,为跨越老中青三代的时代楷模,创作了近200件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美术作品。劳动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跨界融合,奉献出一场场主旋律、正能量、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何以人文
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灯光盛宴点亮璀璨上海;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引领时尚定义新潮流;“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重量级国宝文物首次亮相上海;上海网球大师赛,顶级赛事掀起速度与激情……
今年以来,上海积极推动文化项目,文化资源遍布浦江两岸,此起彼伏的赛事活动中,上海文化已蔚然成林、澎湃似海、山高为峰。溯源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源泉,职工文化一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曾经浩浩汤汤,如今也滔滔不绝,一如日前启动的第二届上海职工文化季,让更多普通职工体会自信之基。
聚焦职工思想引领、风采风貌、文艺创作、文化需求,第二届上海职工文化季重点开展10个市级项目、164项子项目,让职工成为长三角班组全家福征集展览、职工主持人大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歌手大赛等大舞台的主角。活动“好看”,全家福摄影征集及展览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参与、能出彩,并首次邀请苏浙皖工会一同参加;内容“好玩”,以“爱健身,爱生活”为主题的首届上海职工健身汇开幕式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健身嘉年华顺利举行,“工”字体育品牌引领职工运动新风尚;故事“好说”,上海职工微电影(短视频)大赛用镜头语言讲好各条战线劳动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五个中心”过程中的奋斗故事、劳动故事;赛事“好听”,来自全市物流快递、网约送餐、家政服务、货运驾驶等行业的52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站上舞台“C位”一展歌喉,精彩演出引来市民观众们的满堂喝彩……
文化季为广大职工提供了展示风采风貌的机会,而这样的文化舞台还在不断延续扩大,上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歌手大赛结束后,大赛的6位获奖选手代表走进“百姓直播间”,登上上海市总工会办公楼露台,以灯光璀璨的浦江两岸为背景激情开唱,超12万人通过社交平台观看了现场直播,3000万人次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好声音”点赞。各级工会也通过文化季搭建平台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公益乐学恰逢十周年,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我们约课吧”公益乐学课程集市,通过千场免费课程配送、公益乐学限时福利等,吸引全市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市民走进“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覆盖“三大先导产业”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工人等重点人群,以书画展示、非遗体验、文体互动和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14场传统文化直通车服务,让广大职工群众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感受工会温暖。
这些触手可及的精彩课程活动,恰是一座城市文化风貌的生动注脚,全体职工共享的文化嘉年华,也是上海工会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鲜活缩影。
何以红色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上海是一座红色之城,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道路上,上海不断把遗址旧址、革命文物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演绎出来,让红色地标亮起来,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故事响起来。9月,“初光·旭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物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幕,展览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遴选了近百件珍贵文物,生动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内涵;短视频成为全民性应用的今天,也让上海的红色文化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象深入人心,系列短视频《不能忘却的纪念》巧妙地将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相勾连,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相结合,生动讲述了革命先烈在上海点燃星星之火、燎原神州的革命故事。
擦亮城市底色,各级工会也在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工运故事。纪念沪西工友俱乐部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近日正式启幕,通过“一场展览”“一部剧”“一本书”“一场大讨论”,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引领广大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其中,展览是普陀区近年来展陈空间最大、史料最丰富、展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工运主题展,剧作《星火燎原小沙渡》是全国首部工运题材的音乐文献剧,从去年开始创作、在剧本打磨上数易其稿,精心梳理沪西工人运动历史,百余名职工演员以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等多种形式表现;红色书籍《工运先驱孙良惠的一生》正式出版,该书全面、翔实地记载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长期奋斗在沪西这片热土的革命先烈孙良惠的生平事迹、杰出贡献,深入挖掘史料,填补工运史研究空白;座谈会“大咖”云集,邀请了来自全国的工运理论专家、党史研究专家、高校教授、工会干部共同研讨,推动工运理论研究持续走向深入。
此外,静安职工创排红色情景剧《觉醒之路》,挖掘宝山路街道26处红色革命遗址;杨浦平凉路街道开展百人徒步活动,毛麻仓库、永安栈房双子楼等红色景点串联起滨江历史;普陀工会开发上线了全市首个红色工运主题寻访小程序“半马苏河、工运记忆”,推出了包含21个红色工运地标的寻访地图;“红歌颂祖国奋进新征程”航道职工读书主题活动上,职工唱出干事创业的无限热情……
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城市文脉赓续延绵,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工会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劳动成为上海最动人的文化底色、最温暖的人文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