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政策协同发力,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铺路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刘振思 发布时间:2024-11-09 10:30

摘要: 意见提出了不少新表述、新提法,为促进就业明确了新方向、新路径。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意见提出了不少新表述、新提法,为促进就业明确了新方向、新路径。


高质量充分就业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


意见明确指出,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一新提法,不仅彰显了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高质量就业不再仅仅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它涵盖了工资待遇合理、工作环境安全舒适、个人发展空间广阔等多个方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闻效仪指出,意见强调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系,这是在新发展理念带动下的高质量发展就业。这意味着,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先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将有机会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认为,在规模上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质量上也要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之间的一个良性循环。就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以后,更优质的劳动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又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更进一步发展。


抓住人才技能关键点

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对于结构性就业矛盾,意见提出,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等解决对策。其中,人才和技能是解决对策中的关键点。


赵忠强调,在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本会折旧,因此,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政策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将员工教育经费用于建设职业学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同时,这也为他们适应产业升级和岗位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使他们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意见还提出要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鼓励学校与企业加强沟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这一举措将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纷纷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上海大学围绕上海市“3+6”新型产业体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推进人才培养,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专家还表示,意见中很多具体细节都着力提升人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适配性。闻效仪指出,意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是强调调动企业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主体的积极性。其中专门谈到鼓励企业建立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并强调员工的教育经费可以用于企业建立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



拓宽就业渠道

强化服务保障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其中,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建立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等举措备受关注。


10月4日,上海市人社局发布新政,放宽应届生的身份认定标准,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路径。具体而言,上海事业单位在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时,将招聘范围扩大至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并且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是否缴纳社保作限制;地方国有企业和在沪央企在开展校园招聘时,同样遵循这一更加包容、开放的招聘标准。


这一政策调整为高校生提供了更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以2025届上海高校毕业生为例,预计毕业生数量为24.6万人。上海各部门持续发力,为他们搭建多样化的求职平台与机会。在10月12日举办的上海市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中,1200余家企业踊跃参与,提供了8000余个岗位,累计用人需求超过3万个。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海量岗位的提供,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让他们在职业道路上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机遇。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建立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未来找工作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求职者可以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最新的招聘信息和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线上平台的打造也将为求职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线上服务,降低求职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意见也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包括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完善社保制度等。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多措并举,全力打造职工数字心理关...

别让“应届生”标签拖了就业后腿

医生做自媒体是一种资源下沉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