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青年的就业探索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何以弘 发布时间:2024-11-09 14:00

摘要: 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城镇青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也引发了对年轻人职业选择、公务员考试热潮以及“躺平”现象的广泛讨论。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8月全国城镇青年的调查失业率为5.3%,较去年同期的5.2%略有上升。特别引人关注的是,16至24岁(不含在校生)的劳动力失业率飙升至18.8%,连续两个月创下自2023年12月以来的新高。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城镇青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也引发了对年轻人职业选择、公务员考试热潮以及“躺平”现象的广泛讨论。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毕业季推高青年失业率


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6至24岁的城镇人口中,在校学生近6200万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六成多。每年7月份毕业季来临,就会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这在统计上推高了整体的失业率。一般而言,失业率峰值会仅维持1到2个月。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聂日明指出,城镇青年高失业率的背景是城市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显著提升,全国劳动力结构已经从以农村中低学历劳动力为主,转变为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镇劳动力为主。然而,这种结构性转变并未带来就业市场的同步改善,反而使得城镇青年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城镇青年的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聂日明表示,要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就应该减少对那些存在真实需求的行业的干预和限制。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向服务业,但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员的占比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不匹配。


他分析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仍然较低。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的就业选择。许多年轻人发现,在服务业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因为中国的服务业还不够发达,供给端限制了服务业就业岗位的深化。


“考公”并非就业主流

个人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务员考试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热门选择。然而,聂日明指出,考公并不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2018年的数据,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就业占比加起来不到15%,而有编员工和正式员工更是只有6.7%。聂日明指出,解决就业还是需要向市场化雇主寻求方案。对于名校博士生去街道办、保卫科的就业现象,聂日明认为,这只要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且符合真实意愿即可,但如果考虑到国家培养顶尖人才的成本,这样的选择确实是一种浪费。“如果第一份工作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那么就需要慎重考虑。因此,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面对就业市场的困境和年轻人的职业倦怠感,聂日明建议,个人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努力积累人力资本。只有拥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工作经验,才能在新的浪潮来临时抓住机会。同时,他也呼吁教育体系和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城镇青年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城市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虽然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但也需要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青年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和教育机构也应该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多项政策协同发力,为高校毕业生高...

多措并举,全力打造职工数字心理关...

别让“应届生”标签拖了就业后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