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收到Offer,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万无一失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0-07-01 09:32

摘要: 可以说,在这段时间,诸如此类“临门一脚”却射偏的故事频频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求职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拿到Offer就觉得万无一失了?事实证明,跳槽也有风险。日前,记者接到读者陈先生的投诉电话。电话中,陈先生颇为焦急,他告诉记者,自己辞去了此前月薪3万元的工作,本想有一个新的开始,更好地个人发展,但新公司突然变卦,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陈先生在网上应聘了一个市场营销的岗位,大概在4月底的时候,他参加了面试,并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获得了这家公司的青睐。5月13日,这家名为康语(上海)商务咨询的公司给他发来了Offer。陈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是通过邮件附上PDF的形式告知他已经被录取。“邮件上有公司章和签名,我认为是非常正规的一个通知了。”陈先生自认一切顺利,于是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准备开始自己职业生涯新的一站。


但没想到,就在约定好入职的前一天,陈先生突然收到该公司的通知,被告知暂时停止录用。陈先生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尝试与该公司进行沟通。根据陈先生的讲述,该公司的理由是,疫情之下,公司全体降薪,由于是规模不大的初创公司,降低成本的需要也是可以理解的。


陈先生于是和该公司沟通,自己可以接受降薪20%,和其他员工一样的标准。起初,该公司方面同意了这一方案,但没过几天,公司方面又突然告知陈先生,还是决定暂停录用。6月之后,双方多次沟通,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陈先生眼看无望,于是找到本报进行了投诉。


其实在疫情期间,和陈先生相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李先生被某通信信息公司录用,但在报到后,公司在查看其劳动手册时,发现他换过很多工作,担心其忠诚度,在最后时刻决定不予录用。


可以说,在这段时间,诸如此类“临门一脚”却射偏的故事频频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求职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一纸Offer的法律效力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毕业求职多留心眼,遇到套路及时绕...

小贴士:拿到Offer后不要急于...

如何认定损害赔偿的范围?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