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起涉及13位超龄劳动者的集体欠薪案件在黄浦区人社局、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和黄浦区人民法院的创新协作下,依托现有法律制度的框架,仅用短短两天,便成功打破劳动仲裁此前面临的年龄受理范围限制,为超龄劳动者讨回了16万余元的欠薪。区人社局、区检察院和区法院三方在接受记者时介绍,这次的案例是三方跨前一步,共同在劳动维权受理大厅参与化解的,而这样的联动机制已经成功为众多劳动者解决了原本处置周期较长的案件。
合力破解权益保障难题
今年8月,黄浦区区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通过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员排摸到人民广场附近某饭店存在欠薪情况,于是第一时间赶赴某饭店开展调解工作。在调解过程中,区仲裁院发现有13位已经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超龄劳动者,大约存在16万元的欠薪情况,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劳动报酬权益得到保障。
但令现场仲裁员左右为难的是,超龄劳动者的争议超出了目前劳动仲裁的受理范围。当时,13位超龄劳动者焦灼不安,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欠薪能不能及时讨回。为了保障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区仲裁院依托与区检察院、区法院一直以来的成熟协作机制,跨前一步,最短时间内完成工作对接,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工作开始了。
记者了解到,对于超龄劳动者的劳动争议案例处理,先由仲裁院出具一份不予受理书,然后劳动者去法院进行民事诉讼,或许需要2到3个月的时间。
这一次,几乎是第一时间,区仲裁院和法院赶赴劳动维权受理大厅开展联动处置。仲裁院根据前期案件处理情况,先行了解双方当事人调解意向;案件材料移送区检察院,由区检察院为超龄劳动者提供“支持起诉”;区法院在审查相关材料后在最短时间内予以立案受理。
在先行调解阶段,“仲检法”三家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合力破解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难题,最终在三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于当日晚7时前促成所有超龄劳动者与该饭店达成调解。除此之外,原需数十日方可全部完成的维权程序在两天内迅速完成并实际履行,大大节省了超龄劳动者的维权成本,也促进了纠纷的快速解决和实质化解。
持续探索协作新模式
从跨部门联动、到当日调解成功并最终促成维权周期大大缩短,可以说,这次成功的案例不仅节省了超龄劳动者的维权成本,更是区人社局、区检察院和区法院全面强化工作协同,对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进行的有益探索,展现出对超龄劳动权益保障领域的担当与作为。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和13位超龄劳动者的沟通调解过程中,劳动者们对于三方的工作职责、法律适用范围等几乎不了解,他们只是急于想要一个答案:“能不能帮我们解决?”仲裁院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三方提前把相关的文书全部打印好,处理好,不再需要他们多跑一步路。区检察院的负责人也表示,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诉权平等,对于文书、证据的梳理等,他们在现场一对一指导,还有的劳动者不识字,需要当面口述完成。就算如此,各方面准备工作也在一整天里完成了。
参与联动化解三方的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区人社局、区检察院和区法院已经搭建全新的“法立方”信息平台。比如这次区人社局在发现超龄劳动者的案例后,上传相关信息,区检察院和区法院便第一时间获悉案情,检察院第一时间启动起诉,法院及时立案审查。
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下,这起超龄劳动者的案件有了一个快速、专业的处理结果,传递了法治的温度。
文/庄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