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总监?业务专家?“头衔虚高”已成职场普遍问题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阎梦华 发布时间:2019-11-10 08:35

摘要: 如今,不少职场人名片上印着的头衔变得越来越多,而“头衔虚高”已成职场普遍问题。


在职场,第一次与陌生人打交道,递上一张印有自己各种职业头衔的名片,便会形成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名片上的头衔五花八门:高级产品经理、高级客户服务专员、高级项目经理、人事总监、资深媒介公关、一级建筑师、高级政工师、主任医师……那么,这些“头衔”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呢?职场“头衔”又到底是否重要呢?


只升头衔不升钱的“升职”


刚工作了两年的刘小姐最近在职场遇上了一件大喜事——升职,不过她却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刘小姐告诉记者,升职是不假,她的职务已经从最初进公司的媒介公关变成了高级媒介公关,“头衔听上去是涨了吧?可是我去人事部一打听才知道,除了给我重新印了名片换了抬头,工资待遇全都照旧!”刘小姐说,事实上,她所在的媒介公关部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她的直接上司——媒介公关总监,另一个就是她。也就是说,整个部门除了管理者,干活的就是她了。


“你说这样的升职有意思吗?既没有钱也没有权。老板还跟我说,以后你是高级媒介专员了,要承担公司更多的责任……这不是耍流氓吗?”遭遇了只升头衔不升钱的“流氓式”升职的刘小姐满脸郁闷。





对内对外两套“头衔”


事实上,刘小姐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沪上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担任销售经理的张昊告诉记者,像他们这种需要频繁与客户打交道的销售岗位,“头衔虚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比如说我吧,你看我的名片上印着的是销售经理,但是我们公司和我同级别的销售经理也有好几个,都是分片区的销售经理,但是对外不作细分统一称‘经理’,那样的话出去谈业务会比较容易。而对内的话,其实都只是销售岗位的一般人员而已。”张昊说,在公司内部他们使用标准等级的头衔,而在名片上以及商务场合会使用更高级、更能吸引人的头衔。


“假如职位太低的人去见客户,客户会觉得这家公司不尊重自己,找个‘小巴辣子’来和自己谈,又没有实际的权利。换个头衔就不一样了,客户就会觉得这家公司重视自己,而我们去谈业务也会有底气很多。”张昊说,说到底还是面子的问题,满足双方的虚荣心。




头衔含金量在下降


采访中,记者发现,“头衔虚高”已经是职场的普遍问题。虚高的头衔除了如前所说的“头衔升了,但薪资权利不变”,还有一种是为了应对新的市场情况而发明的新的高大上头衔。比如,新的社交媒体的诞生催生出了一堆“官衔”:西南航空公司有首席推特官(chief Twitter officer),可口可乐和万豪(Marriott)都有多位首席博客官。


对于前一种情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HR表示,不涨薪、不放权的升职自然是性价比最高的鼓舞人心的方法,对新人尤其奏效。对于后一种情况,其含金量到底高不高,仍需要看实际情况。总体而言,职场头衔的含金量是在下降的。


责任编辑:阎梦华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头衔不应成为“噱头”,能力匹配需...

高级总监?业务专家?“头衔虚高”...

秋招来袭,大批海归加入应聘者大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