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丽瑛有着极其坎坷的童年。小小年纪,就已经历了家贫、父死、兄夭、逃难、妹离等一系列的打击。在当年,生于这样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几乎是没有任何盼头的,是一所学校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命运。这所学校就是创办于1905年的上海启秀女子学校。茅丽瑛随母亲自家乡逃难来上海后,幸运地在“启秀”度过了她完整的学生时代。
事实上,“启秀”不仅仅培养了茅丽瑛,与她同一时期,从“启秀”里涌现了一批爱国女战士。像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的地下党员关露,她曾担任过启秀女中高中部的国文教师;还有从“启秀”一毕业就加入鲁迅艺术学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的王海纹,牺牲时年仅17岁。
启秀女校最初坐落在闸北东宝兴路,在1937年10月遭日机轰炸后,迁至当时的霞飞路、马斯南路,学校的建制也从初期的完中转为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女校又转型为男女兼收的第十二中学。
将纪念英烈、传承精神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198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那年,适逢茅丽瑛逝世50周年,上海各界隆重集会,并在南京东路上的福利大楼旧址前勒石纪念。与此同时,第十二中学的老校长胡德芸邀请一众“启秀”的老校友集聚大礼堂,为“今日,我们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言献策。在诸多中肯的建议中,大家一致的共识是:建一座茅丽瑛的纪念像。这样,只要来到学校的人,就能看到、便能知道,从这里曾走出过一位烈士。又十年后,学校主导了一本经全方位挖掘和研究整理、完整介绍茅丽瑛生平事迹,以传记文学方式写作的《茅丽瑛》读本,这为后世了解茅丽瑛及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提供了最翔实的资料。
2020年,学校建校整115年。就在数月前,正式并入了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即便校址、校名几经更改,但读一本读物《茅丽瑛》、写一篇读后感、观一部电影《七月流火》、参与一次英烈祭扫与一场“纪念茅丽瑛逝世”的主题班会,这是每一位“启秀”人的共有记忆,对于这位烈士师姐他们更有着独一份的熟悉与骄傲。
值得期待的还有明年,校方向记者透露,为迎接建党百年,一部有关茅丽瑛的视频作品正在计划筹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