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初,立秋刚过,正值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兔场路,小河旁两岸水稻郁郁葱葱正是繁茂,稻尖发黄,已有成熟迹象。“蜻蜓飞这么低,等会儿有暴雨。”这附近400亩地的水稻,是上海群超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社的副理事长,是一名“00后”的农民“伯伯”,顾永豪。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归农村,以新的技术和理念影响和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带着父辈,他们两代人实现了农业的生态循环梦。
上海群超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全景。受访对象供图
从两间茅草屋到全产业链的生态循环
八月,对传统农民来说,是一年中的闲时。大部分庄稼要等秋后才开始收割,包括水稻。但在这里却略有不同。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间,顾永豪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的稻田比别人早熟两个月。4月28日插秧、8月28日割稻,9月1日就能吃上新大米。”而种植早稻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想早上市卖钱,而是出于生态循环考虑。
走进合作社范围内,广袤的稻田边坐落着将近20栋兔房,玻璃的育秧大棚紧邻其后,大棚边上还有两大片池塘。 “这里种植的400余亩水稻,在整个生长期内不撒一点化肥,不喷一滴农药,而是全部施用兔粪、蚯蚓粪作为有机肥。”皮肤黝黑的顾永豪说,兔粪不需要清扫,通过下方的传送带,每两小时自动收集,传到有机肥加工仓。
顾永豪在兔房巡查,这里也是上海唯一的标准化养兔场。
将兔粪混合粉碎二次发酵后养殖蚯蚓,再用蚯蚓产生的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种植水稻。这样浇灌到稻田养分充足,无需化肥、农药,使稻米品质优、口感好,从而使兔粪变废为宝。土质肥沃的水稻田给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水稻收割后,利用水稻茬口空隙,种植兔子、羊爱吃的苜蓿草和黑麦草。顾永豪说,“这样,兔粪的烦恼没有了,‘草-兔-蚯蚓-稻’循环生产模式,收益自然比单一养兔要高出许多。采用优质稻谷品种,不用化肥、农药种出来的大米,深受超市、大卖场欢迎,可谓一举多得。”
顾永豪检查成品兔生长情况,这些兔子将作为实验用途销售。
记者在田间注意到,稻田四周都有蓄水沟,每个出水口还有阀门隔断田间和沟里的水。据介绍,这是为了切断外河水中残留化肥、农药的流入,实行全封闭的内循环系统,保证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安全。
而回顾二十多年前,顾永豪的父亲金伟丰,仅有两间茅草屋可以养兔,那时庄稼长在田间,似乎也与养殖没有关联。在慢慢摸索中,金伟丰逐渐将养殖与种植结合起来,建造出如今的循环模式。
回归农村,两代人守护同一片土地
“3个农民200岁。”是农村的俚语,戏谑做农民的人没有年轻人。顾永豪与父亲金伟丰一样,是土生土长的庄行新叶村人,从爷爷辈起,他们就是农民。如今扎根在农村小有贡献的顾永豪,其实一开始也是不愿意做农民的。
小时候,顾永豪跟父亲说,做农民太苦了,长大后绝不子承父业。“那时候村里很破,田间小路也很泥泞,对村里印象很差。兔场也不像现在那么好,基本上都是纯人工,我还做过掏粪工人。”顾永豪坦言,直到高三前他都坚信自己不会做农民。
转变在高三那年,高考结束后的暑假,顾永豪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很失落。父亲带着他去参观了很多规模化专业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也告诉他,人生的路远比他想得宽广,世界也可能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看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又回到家乡,他看到如今农业早已超出了他幼时留下的印象,不再是种种地、养养普通的兔子那么简单。对农民有了新的认知,对农业的广袤天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因此定下目标,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
顾永豪和父亲金伟丰在鱼塘查看鱼苗生长状况。
于是,2020年开始,大学还没毕业,顾永豪便把空余的时间全部扑在合作社里。父亲金伟丰带着他,从最基础的学起,了解了整个农场的操作流程。但是,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现代农民更应该用科技手段去完善农业生产中的短板,他开始将学校学习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知识运用进来,帮助合作社更进一步。
大二那年,他的父亲找来了生物领域的朋友帮忙,顾永豪就和父亲的朋友一起头脑风暴,“光伏发电并不是一定要有阳光才行,哪怕是阴天,只要有紫外线就能发电,应用效率很高。”顾永豪介绍道,于是他们决定在合作社里建造光伏智能温室。
顾永豪开始研究光伏农业的应用模式,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成功完成了,还带动了更多的合作社打造光伏农业,推动光伏农业一体化并网发电在上海的进一步发展。
刚下过暴雨,顾永豪到稻田边查看光伏板状况。
“其实那时候高级维修电工证刚刚拿到手,觉得自己很厉害,结果倒腾电路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啥也不会,实际工作经验跟理论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后来我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还需要慢慢磨心性。”对00后新农人顾永豪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父亲总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醒来,六点就到农场干活,晚上六七点所有工人走了还要去关设备、检查设备。“我们的农场现在转化成信息化模式了,所有的电子元器件都需要时常检查、定期检修。”顾永豪在父亲的影响下,慢慢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新农人。这500亩的地方,每一跟苗、每一个颗稻、每一条鱼,都凝结了他的心血。
做现代农业,让更多人认为“农民也不错”
随着智慧化无人农场建设浪潮的推进,顾永豪走访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科技农业公司,在他看来,全靠合作社自身研发并不现实,“农业科技研发需要大投入,想要短时间内大力改变合作社的环境,就要跨前一步,跟相关企业去合作”。于是,他把最新的一些能够适用于合作社的产品,做成小视频带回来反复研究。在顾永豪眼里,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懂农业知识,还要了解很多领域的知识,要探索科技,进行农业功能上的升级。
在不断的探索中,顾永豪意识到,将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渗透到养殖、销售、管理等各环节之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如今,合作社的总控室宛如一个机器总控台,一台大屏幕连接着农场里的各个角落,只需动动鼠标便能随时了解情况;农机仓库里,停着一辆辆顾永豪亲手改装的农机设备;新建的光伏智能温室中,所有的电力设备都可以通过一台设备进行操控;在专门的育秧温室内,机械设定的苗盘高度让种植人员不用再弯腰劳作;在工业化养鱼的鱼塘里,一个54平方米的池子养了1500条鱼,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有了自动水浇灌系统,平时只需要点点按键就可以操控整个温室,让工人们的工作更加轻松和高效……顾永豪的目标是让农场所有的电力设备都连上网,在总控室、在他的手机上都可以随时操控监视,做到真正的数字农业。
顾永豪操控无人机撒农药。
这两年,在父亲的支持下,顾永豪打造了一个农旅文化一体化平台,这里正成为一个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采访当日,恰逢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集训在新建的“田园里”农庄里举办,顾永豪担任主讲人,与大学生和企业的人员一起探讨农业知识。他认为,现在农民不再是只会种地的职业,农场也由农业生产地变成了“农业+n”的分享平台。年轻人更懂年轻人,顾永豪带着一批00后头脑风暴:“我们都很‘懒’,不想下地干活,我们都希望未来能用一个手机就管理好农业。”他希望未来的农场能够越来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所以新的一年他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把合作社变为农业人才的孵化基地,把农村打造成吸引能人志士过来的地方,这是父子俩的心愿。父亲金伟丰也说到,自己在“做农民”上已经小有成就,更希望在我国农业发展上作出微薄贡献。“哪怕只是让人们觉得‘农民也不错’,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农业出力。”
“父亲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他是我工作上的老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总跟我说,我们要一起做一个百年老字号合作社,他做三十年,我做三十年,我的后代再做四十年,我想这就是上一辈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希望。”在成长的路上,顾永豪与父亲携手前进。采访结束后,暴雨如期而至。父子俩在稻田边走着,深一脚、浅一脚,踩进泥泞,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正在种出农村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