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中,共有2651组道岔,每天动作7.1万次余次。道岔一旦故障,轻则列车停运晚点,重则发生行车安全事故。因此,道岔安全关系着地铁的高效运行,事关国计民生。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通号分公司道岔转辙设备工作室负责人徐建军将自身34年的工作经验浓缩进“地铁电液道岔转辙设备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中。该项目自2020年投用以来,有效提高了一线班组的维护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故障数量也大幅下降,2023年更有22个班组实现全年乃至6年道岔零故障的记录。
技术创新落地应用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曾经,上海地铁轨道转辙机使用的是外锁闭电液转换系统。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长,其故障率持续升高,维护工作量随之陡增,令徐建军头疼不已。“外锁闭转辙设备留给我们维保人员的维修空间特别狭窄,工具很难伸进去,拧下一个螺丝都需要十几分钟。”徐建军回忆说,彼时更换一个转辙机需要配8个人,耗时3小时,特别费时费力。”
于是,他召集团队成员组建了攻关小组,联合供应商共同开展研发,并创新性提出将外锁闭转辙设备改为内锁闭转辙设备,“别看仅仅是一个字的差别,内锁闭电液转换系统较原设备结构更简单,安全且易维护,转换也比较平稳,还不占用轨旁空间,只需安装在轨道中间即可正常工作,从一定程度也大大降低了建造地铁时隧道开挖的成本。” 徐建军表示,现如今,6个人只需1小时即可完成转辙机的更换。
事实上,“电液轨枕式内锁闭转辙设备”仅仅是徐建军“地铁电液道岔转辙设备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中的一颗螺丝钉。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还发明了诸如“电液转辙机惯性轮拆装技术”“TS-1A型整体式动静接点组”等,得益于这些技术创新的落地应用,转辙机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各部件在转辙机轮修周期内的免维护。
维护模式“三连跳”换来亿元经济效益
对于地铁维保人来说,处理突发故障的难点在于故障会与他们玩“捉迷藏”——等他们赶到现场,故障无法复现,怎么都找不到故障原因。“这并不代表故障真的消失,如果不及时排除,它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徐建军表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借助科技从源头预防。”徐建军说,他和团队坚持以一线数据为基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图像处理等先进技术,为一线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运维解决方案。以道岔在线监测系统项目为例,通过实时监测转辙机数据的自动采集、趋势分析和故障模型对比,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数据量化和风险预警,将维护模式逐步从“故障修”到“计划修”再到“状态修”转变,检修人员也从6人/公里降至3人/公里,各类指标全国领先,直接经济效益1.6亿余元。
如今,上海地铁已突破800公里,行车间隔短、车速快、折返频次高,对运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徐建军始终不敢停下创新的脚步,一年复一年,始终秉持“把工作当成事业,并做到极致,就会有收获”的人生格言,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黑夜的长度,用科技助力地铁安全运行,用专业守护市民便捷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