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灵活就业成新趋势,高新企业“柔性用人”降本增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发布时间:2025-09-04 16:17

摘要: 灵活用工已从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展至技术密集型领域,为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金九银十”招聘季来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灵活用工在求职市场中的接受度显著提高。曾经,灵活就业常被视作“临时工”“低端岗位”的代名词,而如今,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正通过这一模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争抢的对象。


伴随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企业对用工模式的需求也在转变,灵活用工已从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展至技术密集型领域,为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企业布局:高新企业主动拥抱灵活用工


2025年上半年,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云服务等领域,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呈现显著增长。


人瑞人才最新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其数字技术与云服务业务的毛利已达到8270万元,约占集团总毛利的43.1%,首次超过通用服务外包板块。该业务聚焦于信息技术人才的灵活用工需求,截至2025年6月30日,相关在岗灵活用工人数较上年同期增加约2513人,覆盖岗位包括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数据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产品测试等。


某知名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总监王先生表示:“2024年我们以灵活用工形式引进了三位机器学习专家,参与一项半年期智能语音项目。这不仅帮助我们快速组建团队,也规避了项目结束后的人力闲置。”上海某云计算公司的HR负责人李静指出:“公司现有15%的员工属于灵活用工形式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前沿技术领域,以项目制聘请顶尖专家,往往比长期雇佣更具效益。”


可见,灵活用工不仅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快速调整人力规模,更成为获取高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追求:高技能者借灵活就业实现价值提升


灵活就业并非企业单方面推动,更多是高技能人才主动选择的就业新方式。《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5年二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表明,灵活就业人群中的高收入群体比例正在扩大,低收入比例收缩,整体收入差距略有减小,反映出市场对高技能灵活就业者的需求正在增长。


自由职业者张琳坦言:“我从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离职成为自由职业者后,同时为两家创业公司担任技术顾问,月收入增长30%,时间安排也更自由。”建筑设计师刘哲也表示,在告别八年设计院工作、成为多个项目的独立顾问后,他能同时参与博物馆、商业综合体、住宅区等不同类型项目,专业能力得到更全面发挥。


高技能人才通过灵活就业不仅获得更高经济回报,也拓展了职业边界与成就感。


生态构建:三方协同推动灵活就业可持续发展


尽管灵活用工市场迅速增长,但其保障体系仍不完善。资深职业发展顾问陈丽认为,企业、人才与政策需协同发力,构建可持续的就业生态。


对企业而言,陈丽建议跳出“灵活用工=降低成本”的单一视角,应更注重借此激活组织创新、应对技术迭代。企业应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与人才对接机制,明确权责和知识产权归属,并将灵活人才纳入知识共享体系,最大化其短期服务的长期价值。


对劳动者,她提醒,高技能人才需警惕项目波动带来的收入与福利不稳定。建议重点投入个人品牌建设与持续学习,借助行业协会与线上平台拓展人脉,并做好财税与保险规划,筑牢职业安全基础。


“目前,灵活就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化和专业化,这要求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制度设计同步跟进。唯有在权益清晰、保障得力的环境下,企业‘柔性用人’与人才‘灵活择业’才能真正实现双赢。”陈丽表示。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不合群≠不合作,尊重差异才能凝聚...

高薪、稳定为何对他们失去吸引力?...

考后“真空期”:孩子报复性娱乐、...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