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网约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约车驾驶员的劳动风险也在与日俱增。由于大部分驾驶员和平台不属于劳动关系,一旦遇到纠纷、意外伤害等情况,在法律认定上往往陷入困境。近日,几位网约车驾驶员向本报来电,称自己遭遇了各种“套路”,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押金。由于劳动关系模糊,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吃了不少“哑巴亏”。
现象:收入不定 标准不清
作为网约车驾驶员最为关注的薪酬,有六成受访者认为网约车平台收费扣费不透明,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平台抽成不科学、不合理,享受不到奖励机制,多跑几个平台也未必能挣到更多的钱。还有不少网约车驾驶员认为,平台控制着驾驶员每单的薪酬和派单量,霸王条款太多。
王师傅开网约车已有6年多了,当初从传统出租车公司跳出来,正是看中网约车的灵活性以及平台的高额补贴。“月入过万的神话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平台补贴越来越少,抽成越来越高,很多驾驶员一个月工作28天连6000块钱都赚不到。”
眼下,尽管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降低对驾驶员的抽成比例到14%-20%,但很多人对此并不“买账”。有网约车驾驶员向记者透露,不同网约车平台在收取每个订单的信息服务费时并不相同,有的每单收取0.8元的信息服务费,有的则是1-1.9元,使得跑不同平台的网约车驾驶员在收入上也大不相同,且在收取时也没有具体标准,定期结算的模式更是让不少网约车驾驶员摸不清规则。“降低了抽成却在信息服务费上动文章,这难免缺少真诚。”不少驾驶员吐槽道。
呼声:科学制定分配机制 收入透明化
平均一个月需要跑8000元左右的额度,才能保证5000元左右的净收入。为增加和保证收入,网约车驾驶员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疲劳驾驶,这对其自身健康和交通安全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希望能改变计价规则,引入包干机制,驾驶员一次性缴费后,每笔订单不再与平台分成,自己跑多少就赚多少。同时引入政府宏观指导或常规监测,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分配机制,进一步透明化平台和从业人员的收入配比。
(头图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