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解决了劳动纠纷,还找到了工作,崇明堡镇“维权+就业”一体化服务中心为民解忧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 发布时间:2025-07-07 13:11

摘要: 小朱案例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制度创新的起点。

日前,小朱因公司业务调整丢了工作。几天后,得益于崇明区堡镇“维权+就业”双轨并行,他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收到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完成从失业者到职场人的华丽转身。记者了解到,崇明区堡镇通过物理空间与人力资源的深度整合,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与就业服务站升级为一体化服务中心。走进大厅,维权填单处醒目的招聘平台二维码、电子屏上跳动的岗位信息、工作人员手中的就业意向表,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机遇的服务空间,实现了劳动争议化解和激励再就业“双管齐下”。


“您好,在填写维权材料的同时,可以了解一下最新的岗位信息。”堡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工作人员亲切的话语,让小朱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在调解间隙,就业指导员通过询问其工作经历、求职意向和专业技能,勾勒出他的职业轮廓:三年科技行业经验,熟悉产品测试流程,期望薪资6000元,这些关键信息在调解中被一一记录在册。工作人员表示,当他们了解到申请人有就业意愿时,就会同步启动“基层调解+就业需求”流转程序,将申请人的专业技能和求职需求实时传递至就业服务专员处。与此同时,人社部门通过“仲裁监察+用工需求”流转机制动态归集辖区内企业的用工缺口数据,形成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岗位资源池,两条数据流在区镇两级智能交互。


为解决申请人的后顾之忧,堡镇还同步推出了“政策链-服务链-人才链”的三链融合机制。以小朱为例,当他在调解协议上签完最后一笔,三链融合机制中的政策链率先启动,协助他领取失业保险金,以确保其空窗期有一个基本生活保障。随后,还会为朱先生提供专业的服务。“根据小朱的科技行业背景,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的组合服务,帮助当事人整理、总结自身的优势特点,帮助他们更好通过面试,开启新的生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天后,服务专员带着小朱的技能档案促成辖区重点企业召开专场面试。最终,小朱靠着自身实力和三链融合机制,顺利通过面试,入职新公司。


“我原本只是来维权,没想到直接跳过了求职空窗期。”拿到补偿金和入职通知书的小朱难掩惊喜。他坦言,曾经充满对立氛围的纠纷调解场所,如今已蜕变为促进职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维权后还能获得就业支持,真是像在做梦一样,既解了纠纷,又解了忧愁,真是帮了我大忙。”


小朱案例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制度创新的起点。当维权窗口变身职业驿站,当调解文书衔接岗位推荐,越来越多的“小朱”正重拾职业信心。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劳权观点丨回顾2024,困难重重...

如何处理工厂异地搬迁员工安置工作...

权益顾问丨企业侵权有多项职工维权...

首页

顶部